|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繁体版又名《追寻生命的意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选香港大学必读50本图书。到今天,它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已达1200万册,。在弗兰克尔逝世18年之际,华夏出版社特此推出珍藏版,目的是:让《活出生命的意义》永不懈怠的生命热情在这个虚无日盛,意义也渐渐消失的时代,继续为我们在黑暗里点燃灯火。
“弗兰克尔不止是二战纳粹集中营走出的待决囚徒,他用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告诉世人:炼狱般的痛苦一经超越,枝头绽放的将是爱与希望的花蕾…”
内容推荐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相继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这段经历让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这位历经沧桑的圣者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80岁竟然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选香港大学必读50本图书。到今天,它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已达1200万册,。在弗兰克尔逝世18年之际,华夏出版社特此推出珍藏版,让《活出生命的意义》从不懈怠的生命热情在这个虚无日盛,意义也渐渐消失的时代,继续为我们在黑暗里点燃灯火。
作者简介
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1997),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他创立了“意义治 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 匹兹堡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超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本图书”之一。
目录
南方朔推荐序
前言
自序
第一部分 在集中营的经历
第二部分 意义疗法
追求意义
存在之挫折
意源性神经官能症
心理-动力
存在之虚无
生命之意义
存在之本质
爱之意义
苦难之意义
次临床的问题
意义治疗的心理剧 超
级意义
生命之短暂
作为一项技术的意义疗法
集体性神经官能症
对泛决定论的批评
精神病学的信条
精神病学的重归人性化
写在后面的话
后记
媒体评论
1997年9月2日,弗兰克尔逝世后,对他有如此的颂扬:
“英雄稀有,他们静静地出现发光,在世界上留下印记。当他们逝去,做为整体的人性,已变得再也不一样了。”——潘美娜·蓉洋(PamelaJ.Runyon)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
香港大学必读50本图书之一。
——香港大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这个故事记录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囚徒的经历。
首先,我要自豪地强调一点:除最后几周以外,我在集中营里没有当过精神病医生,甚至连医生也没做过。我的几名同行却很幸运地受雇到急救站工作,尽管这些破败的急救站只能提供碎纸做的绷带,但这种轻松的工作还是令人羡慕。而收监号码为119104的我,大部分时间只能干挖铁路、铺轨道这样的重体力活。例如,有一回,我的工作就是独自挖一条大路上的排水管道。好在这样的工作是有报酬的。1944年圣诞节前夕,有人送我一份所谓“奖赏券”的礼物。这是建筑公司专为我们这些卖身当奴隶的人发行的:公司向集中营当局支付以每人每天为单位的固定报酬。每张奖券实际相当于50芬尼,通常在几周后,一张奖券可换取六支香烟,尽管有时会失效。手头有12支香烟,我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但更重要的是,这些香烟还可以换取12份汤,这些汤足以暂时抵挡饥饿。
实 际上,只有囚头狱霸才有吸烟的特权,他们每周能获得定额奖券。仓库和车间囚徒的管理员们也可以吸烟,他们可以收到一些人为调离危险工作而行贿的香烟。而那 些失去生活信心,打算“享受”最后几天监狱生活的犯人则是吸烟者当中的特例。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 乎就不可能再挽回。
人们在查阅依据囚徒的观察与经历撰写而成的大量死亡报告时显然可以发现,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有时,这种恐惧在进入集中营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下面我要讲述的是自己刚刚进入集中营的感受。
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1500人最终被押送到集中营。火车的每个车厢都要容纳80人, 而所有人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上,守着所剩无几的个人财产。车厢内拥挤不堪,只有些许灰暗的曙光从车窗顶部透射进来。人人都期待火车能开到某家军工厂,我们 只是被送到那里从事强制劳动的,但没人知道此刻我们的火车是仍在西西里亚还是已经到了波兰。火车不断地发出怪诞的嘶鸣,像是因怜悯这些注定走向地狱的人们 而发出的求助呼喊。当火车进入岔道,显然是要驶入大站时,焦虑的乘客中突然发出一声惊呼:“站牌,奥斯维辛!”霎那间,每个人都心跳骤停。奥斯维辛——这 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火车慢慢地,犹豫地继续行驶,似乎也在尽可能地拖延乘客意识到恐惧的时间,哦!这就是奥斯维辛了!
黎 明已至,集中营的庞大轮廓渐渐清晰。长长的铁丝网、岗楼、探照灯,还有几排衣衫褴褛的囚徒在暗淡的曙光中沿着笔直而荒凉的大道走向无人知晓的目的地。我们 的耳边不时传来零星的传令与哨声,这些声音的确切含义我无从得知,但它们让人心中自然浮现出一幅吊着人的绞刑架的恐怖场景。除了极度惊恐,我没有其他感 觉。从那一刻起,我们不得不逐渐适应这种极度恐慌的状态,直至习以为常。
终 于,我们进站了,车厢里最初的寂静被粗暴刺耳的命令声打破,从那时起,这成为了我们在集中营最常听到的声音。它有时极其近似于垂死者最后的哀号,但又有所 不同,因为这是一种刺耳的嘶哑声,像是一个持续遭受砍杀之痛的人从喉咙里不断发出的惨叫。车厢门被推开,一小队犯人蜂拥而入。这些人穿着条纹囚服,头发剃 得精光,看起来营养不错,说各种各样的欧洲语言,都带着这一环境中听起来十分怪异的幽默感。仿佛一个快要淹死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天生乐观的我(乐观 情绪经常主宰着我的情感,连最绝望时也是如此)常常想:这些囚徒看起来身体健康、情绪高昂,还时常笑哈哈的,说不定我也能获得他们这样好的待遇呢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