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内容简介
藏字有两种读音:一读cang,发二声,作隐藏、收藏、储藏讲。一读为zang,有两种声调。一声的藏是一种草名,卑湿之地常见的藏、茛、蒹葭之类的杂草,故含有赃之意,比如“掩贼为藏”。四声的藏含意较广,储存东西的地方,宗教经典的道藏、大藏经,作为地名的西藏,皆用藏。中医学里“藏象”的藏,也是这一个字。《中华大字典》关于四声的藏字,解释更丰富,有匿也、怀也、蓄也、潜也、深也、隐也等等,这与中医学里隐于内而见于外的藏象概念,含义完全一致。
藏象中有藏、有府,也有气血阴阳的消长变化在其中。它是中医基础科学体系的首要范畴,相当于西医基础科学体系里的生理学。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原著以及两干多年来出版印刷的种种版本中,皆使用藏象或者藏、府。而臟与腑二字,在中医文献中出现较晚,只是在后世中医繁体字出版物中,才有臟与腑二字。1964年汉字《简化字总表》颁布、推行以后,臟字简化为脏字,遂出现了与西医解剖刀下的脏器使用同一个字的状况。
中医是形上性的医学,西医是形下性的医学,两种医学的概念范畴迥异。外行人往往容易把中医的藏象与西医的脏器相附会,而中医大专院校的教材中也普遍存在着藏象与脏器相附会的问题。为此,丘石中医系列关于藏象的讨论中,只用藏、府,不用脏(臟)、腑。
作者简介
李致重(曾用笔名韦黎、丘石、黎志钟、柳秉理),1944年生,国内首届中医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研究、教学、编辑、学术管理,热衷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软科学、科学学研究。擅长中医内、妇、儿科临床治疗,通达中医经典及理论与临床教学。2000年以来在香港、台湾三所大学执教中医十年。讲授过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黄帝内经、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中西医学比较、中医哲学导论八门主要课程。其中,中西医学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是内地/大陆以及港、台中医教育史上的首开与**课程。经常出席国内外中医学术交流,为内地/大陆及港、台中医开办了多专题、多系列的学术讲座。历任《中国医药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期刊编辑部、软科学研究学组主任。兼任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编辑学会理事,全国中医编辑学会副秘书长,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编辑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医医》《医理求真》《中医沉思录》《中医形上识》《问鼎中医》《中医复兴论》《中医临床辨惑》等学术专著八部。
目录
第一讲 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
一、关于开设中西医比较一课的方法与目的
二、从中西医比较中自省
第二讲 人类文化科学的两次高峰
一、人类文化的两次高峰
二、人类两次文化高峰的对比
第三讲 中西医交融的近代医学史略
一、影响中国近代文化的历史回顾
二、东西方文化相遇后的抉择
三、俞曲园文化现象
四、中医经历的五次冲击
五、从清醒迈向复兴
第四讲 科学的出发点、含义及其分类
一、科学的出发点——为什么会产生科学
二、“科学”一词的含义
三、关于科学的分类
第五讲 中西医研究对象的比较
一、《黄帝内经》时期人类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中西医研究对象的不同
三、关于中医研究对象迷茫的思考
第六讲 中西医研究方法之比较
一、方法论的意义与分类
二、还原论与西医生物医学
三、系统论与阴阳五行
四、还原论下不见人
五、重新认识阴阳五行
第七讲 中西医体系与概念属性之比较
一、中西医知识结构体系
二、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三、中西两种医学概念属性的比较
第八讲 中西医防治观之比较
一、三道合一之人与三个不同层次
二、治病中的人与治人身的病
三、整体综合性调节与局部对症性治疗
四、个体化原则与群体化标准
第九讲 中西医辨证与辨病之比较
一、中西医临床症状与证候的比较
二、中西医临床病名的含义各异
三、从证候的异化到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第十讲 中药与西药之比较
一、中药与西药的起源
二、中药与药材中提取的西药之比较
三、由中西药比较引发的思考
第十一讲 跨过文化厄运,迈向中医复兴
一、王权专制说教不等于民族传统文化
二、社会进化论造成了民族文化自卑症
三、五四运动异化而来的近代科学主义
四、文字改革与自虐传统文化的思潮
五、国学名流推波助澜下的近代中医自虐自残
六、是中医自强的时候了
第十二讲 中医务必抓住机遇,奋力自强
一、文化精神的复兴是中医奋力自强的先决条件
二、中医自强的核心是复兴中医、不铸大错
三、重铸中医之魂,是实现中医复兴的突破口
四、中西医并重和人类医学革命
五、多一些独立思考
附录 哲学公理与中医源头的讨论
附一 中西医学之间的公理性原则
附二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
附三 中医的科学源头在哲学
精彩书摘
《中西医比较:形上 形下 并重 互补》:
1.求知是人的天性
科学的出发点是什么?首先我们得从人讲起,因为求知是人的天性。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阿奎那对人所下的定义是:“人是理性动物。”普天之下,在所有动物里,人是最高级的。在高级动物灵长目动物里,人与猩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思维。有科学家说,猩猩的基因与人的基因相差百分之一点几,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与人相似。但一个成年猩猩的思维能力,最聪明的也不超过三岁小孩的水平,这就是百分之一点几的基因上的差异。既然理性思维是人的天性,人就必然具备认知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的一开始就讲“求知是人的天性”。
人的求知能力有两个层面:一是感性认识能力,二是理性认识能力。感性认识的能力,如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零件人人都齐全。面对大干世界,大家所看到的、听到的都一样,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都一样。感性认识能力所认识的,仅仅是事物的现象与事物的表象。我们的感性认识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材料,但不可能帮助我们直接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只有人的理性思维与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能力,是人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因此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定义里,特别强调了人是理性动物。假如把人最可贵的第二种认识能力去掉,人就与猩猩差不多了。
2.客观实在(万有)是认知的对象
人有求知的能力,那么人求知的对象是什么?人求知的对象,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还要包括我们今天没有看到,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东西。过去没有望远镜看不到天体以外的更远,没有显微镜看不到细胞以内的更细,这并不等于人类不对那些以外、以内的事物去探索、去研究。人所看到的与看不到的万事万物,按哲学的语言讲,都叫客观实在。有些哲学家称之为“事物”,有些哲学家称之为“物质”,其实都包含在客观实在这一概念之内。所以讲到客观实在这一概念的含义,应当注意两点:第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为我认为它存在,它就存在,我认为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第二,它能够被人的感官所感知。我们能够看到它、听到它,或者闻到它,或者接触到它,尤其是思考到它,这些都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事物的运动过程。就是我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能在思维中再现的东西。事物运动的过程,表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状态,是现象,是我们中医所讲的证候,是《黄帝内经》所讲的“象”或者“态”,也是后世的信息论、控制论里讲的信息。这些表述,总体意思是一样的,只是不同学科表述时用词不同而已。当我们面对一种事物,首先看到的是它的现象。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是活的,是动的,他在不断变化,有时在看书,有时在睡觉,有时喜,有时怒,我们在对这些现象的连续观察过程之中才能认识清楚这个人。这是客观实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状态。物质与状态都属于我们研究的客观实在,也都属于我们的研究对象。
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实在,就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状态或者现象,一种就是物质或者结构。人有认知的能力,人又面对着客观实在,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知识。对于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里讲得最准确最完整。他的表述有现实与潜能、原形与原质、存在与本质、自立体与依附体等。这就像我们的阴与阳一样,都是用一对一对的范畴去解释客观实在的。现实、原形、存在、自立体,是客观实在中属阳的一面;潜能、原质、本质、依附体,是客观实在中属阴的一面。按照《周易》的说法,属阳的一面为形而上;属阴的一面为形而下。
……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