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他是不公经济规则的可怜的替罪羊,还是巧取豪夺侵吞国资的千古罪人。
顾雏军,一个立志实业报国的民营企业家,一个引发诸多争议的人物,他的身上隐藏了太多的未解之谜:他的“第一桶金”的来历、格林柯尔制冷剂的真假、他收购科龙的真正目的……在诸多争议声中,他的产业帝国轰然崩塌,但他大声为自己辩解道:“我把企业做得这么大,我到底错在哪里 ”难道他的失败真的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资深记者、畅销书《阿里巴巴神话》作者孙燕君,将带读者走进顾雏军入主科龙的前世今生,回忆他自卖制冷剂起家直至兵败科龙的一波三折,记录他与政府、媒体、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分分合合的一幕幕恩怨,共同探寻他从冰箱大王到阶下之囚的内幕与隐情。
忠实记录冰箱大王十余年创业之路,回顾他与媒体论战、与政府周旋、与证监会据理力争的恩恩怨怨,反思他从巅峰到谷底的悲喜人生。到底是谁把顾雏军送进了监狱 他到底是不公经济规则可怜的替罪羊,还是巧取豪夺侵吞国资的千古罪人 本书也许无法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却足以引发你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到底该如何自处
内容简介
顾雏军,一个始终与争议相伴的民营企业家,带着“来历不明”的第一桶金登陆中国,上演了一幕“蛇吞象”的精彩大戏,打造起了一座横跨制冷和汽车两大产业的庞大帝国。但在媒体、专家的同声质疑中,他的帝国短短三年半时间就轰然崩塌, “资本神话”一朝破灭,他一夜之间从“CCTV年度经济人物”沦为阶下囚。顾雏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到底是谁把他送进了监狱 他到底是不公经济规则可怜的替罪羊,还是巧取豪夺侵吞国资的千古罪人
一个曾与顾雏军面对面的记者将带你走进顾雏军的内心世界,记录他与政府、媒体、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分分合合的一幕幕恩怨,共同探寻他从冰箱大王到阶下之囚的内幕与隐情,以此揭示巨变的资本时代的核心秘密,呈现出顾雏军的“悲情英雄”本色
作者简介
孙燕君,资深财经媒体人士。就职《经济日报》10年,就职英国某媒体2年。曾任《中国贸易报》副总编辑,《团结报》副总编辑,《时代财富》杂志执行总编辑。曾任中国经济改革国际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委员会委员。
目录
自序
引言 顾雏军自述“真相”
第一章 从学者到商人
隐而不见的“农民尾巴”
“顾氏循环”:国内为枳国外为橘
“科学家”下海
第二章 莫衷一是的海外创业史
商海生涯第一步高棋
初试资本魔力
打环保旗,吃政府饭,公关开道,销售赚钱
香港创业板之喜与忧
第三章 阴差阳错入主科龙
为制度所累的科龙
我买科龙是真正要做产业
收购“猫腻”
第四章 扶科龙于大厦将倾
人事改革:在运动中瘦身
“整风运动”:六亲不认
成本控制:装修一个厕所需要多少钱
技术突围:顾老板懂行
多品牌战略:对品牌的忠贞与企业生命无关
海外销售:每一单都要赢利
管理化境:无功就是过
第五章 “顾雏军时代”的别样版本
负面”科龙”
“两分成绩,八分失落”
第六章 被放大的“帝国”梦想
做世界的冰箱大王
吃掉“美菱”
进军汽车行业“纯属偶然”
我不是资本玩家
第七章 “郎顾之争”:主流与非主流之辩
郎咸平砍下“七板斧”
失败的反击
网上全民“暴动”
感受媒体“暴力”
第八章 梦断囹圄
科龙预亏: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末路英雄的最后挣扎
“帝国”飘零
“不成功就进监狱”一语成谶
三封有关“真相”的检举信
第九章 “顾雏军案”大清盘
为顾雏军”翻案”
顾雏军必“亡”
聪明的经营管理者和失败的资本运作者
“国退民进”还是“国进民退”
参考文目
媒体评论
属于国家、属于老百姓的国有资产现在正最后一次地被瓜分掉!所以,今天必须唤起全民意识,阻止最后一场在这“国退民进”盛宴上狂欢的资本家。
——郎成平
我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时我不回国也可以活得很好。格林柯尔上市以后,我也可以不收购科龙。但我看到,家电行业有一种趋势,就是不肯花大力气在技术上去赶超国外,这对中国的家电业是有害的。所以,我认为我应该进来,让中国在白色家电的技术上达到与世界相同的水平。现在我们的空调已经超过了,我只用了三年的 时间。我认为,中国要有一些核心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你做什么我仿什么,并为此自豪。
——顾雏军
书摘插图
第一章 从学者到商人
隐而不见的“农民尾巴”
1959年5月5日,顾雏军出生在江苏泰县(现改为姜堰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顾雏军的父母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顾家的长子40年后会成为震动中国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
顾雏军的家乡是位于泰县西北30公里左右的俞垛镇仓场村。他的父亲顾善鸿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知识分子。“我父亲是江苏农学院毕业的,所以后来能够在我们县里任职称评定委员会的主任,很受人尊重,但是没有什么权力。”他的母亲郑文娟,曾在原叶甸乡水产养殖场当现金出纳。
顾家共有兄妹五个。顾雏军是家中的长子,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顾家原本住在城里。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中,全国出现了第一次返乡潮。在“大家都有一双手,不在城市吃闲饭”的口号动员下,顾雏军的母亲带着孩子回到了仓场村。直到1984年落实政策,全家才重返城里。
顾雏军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在家乡泰县度过了18个春秋,直到1977年考上大学奔赴镇江。在顾雏军18岁闯荡世界之前,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村青年,同时又是一个生长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农村青年。在顾雏军的性格中既有农民的淳朴和狡黠,也有读书人的聪慧和心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