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从隋唐起,直至清末,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史话》是清史专家王道成教授全面研究科举制度的权威之作。作者翻阅大量的文献档案,梳理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全面介绍了科举制度创立、发展、极盛、消亡的发展历程及关于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包含各朝科举考试、人才选拔、学校教育、科场案等等,并附有科举考试试题示例和主要文体示例。本书内容全面,语言简练,可读性强,是关于科举制度研究的权威读本。
作者简介
王道成,1933年生,四川省高县人。195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清史研究所清代后期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权威专家,在清代政治史、文化史的其他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主要著作有《〈红楼梦〉与清代封建社会》《颐和园》《圆明园》《科举史话》《垂帘兴风云——慈禧太后》《圆明园研究四十年》;主编《近代京华史迹》《圆明园:历史·现状·论争》《圆明园重建大争辩》,及“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28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实行科举前怎样选拔人才
开科取士的雏形
唐代的常科考试
唐代的制科和武举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变化多端的宋代科举
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
锁院、糊名和誊录
冷落的制科和武科
元代科举的中落
三、科举制度的极盛
明初科举与荐举的更迭
学校——科举的必由之路
明代的乡试、会试和殿试
明代的武科
四、清代的童试
童试的内容
入学之后
五、清代的最高学府
辟雍的规模和建制
监生与贡生
坐监与拨历
六、清代的乡试
乡试的考场
乡试的内容
严密的科场条规
内外帘官的职责
正榜和副榜
七、清代的会试
会试前的磨勘和复试
从公车赴试到杏榜题名
八、清代的殿试
对 策
读 卷
金殿传胪及其他
九、入仕的敲门砖
八股文
试帖诗
十、清代的制科
宽厚优遇的己未词科
吹毛求疵的丙辰词科
不景气的经济特科
十一、清代的武科
武童试
武乡、会试
武殿试
十二、清代的科场案
顺治丁酉科场案
康熙辛卯科场案
咸丰戊午科场案
十三、科举制度的消亡
“牢笼志士,驱策英才”之术
历史的必然
附 录
清代乡、会试试题示例
清代科举考试主要文体示例
1.《四书》文
2.《五经》文
3. 试帖诗
4. 论
5. 表
6. 诏、诰
7. 判 语
8. 策
科举考试程序图
精彩书摘
四、清代的童试
1644 年以前,满洲贵族并没有实行过科举考试的制度。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对明王朝的知识分子非常痛恨,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俘虏中的知识分子,一经查出,“尽行处死”(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
1627 年,皇太极即位,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对知识分子的作用开始有所重视。天聪三年(1629)八月,他在一篇上谕中写道:
朕思自古及今,俱文武并用,以武威克敌,以文教治世。朕今欲兴文教,考取生员。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赴考,家主不许阻挠。考中者,则以丁偿之。(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
这年九月,举行考试。从“隐匿得脱”的大约三百名知识分子中选拔了二百人,免除他们的奴隶身份,“一等者赏缎二匹,二等、三等者赏布二匹。俱免二丁差徭,并候录用”(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这是满洲贵族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和录用人才的开始。天聪八年(1634)四月,皇太极又令礼部对通晓满洲、蒙古、汉书文义的知识分子进行考试,取中举人十六名。每人赐给衣服一套,免除四丁徭役, 并宴于礼部以示嘉奖(王先谦:《东华录》,天聪八年) 。但是,这时的考试,不仅和当时明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不同,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1644 年,清王朝建立之后,范文程建议采用明王朝科举取士的制度。他在奏疏中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清史稿》卷二三八《范文程传》。) 企图通过科举取士来笼络知识分子,消除广大人民对满洲贵族的反抗情绪。他的建议,得到了清统治者的采纳,决定于顺治二年(1645)秋八月举行乡试,三年(1646)春二月举行会试。并且规定:“嗣后以子、卯、午、酉年乡试,丑、辰、未、戌年会试。奉特旨开科,则随时定期。”(《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三○《礼部·贡举·乡会试期》。)清代的科举制度从此开始了。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