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张充和出身名门,是苏州园林走出来的大家闺秀,精书法,工诗词,善昆曲,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她身上已经潜移默化,被称为“民国*后一位才女”。
这是一部蕴藏古老国度曲折历程的饱含深情的个人传奇。充和与古典艺术精神已融化为一,以通驭专,自成大家:她的字沈尹默评说为“明人学晋人书”,清越高雅;她的画,闲静有致,“意足无声胜有声”;她的诗词,“无纤毫俗尘”;她的昆曲,曲调古朴,气韵天成。师友知交更包括沈尹默、胡适、钱穆、张大千、卞之琳一众文人雅士。
内容简介
张充和一生颠沛流离,生于上海,长在合肥,求学北平,辗转昆明,远赴美国,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什么事都经过,我不大在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 正是这份淡定与豁达,让她身历百年沧桑而自成高格。
作者简介
张充和: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四妹。出身名门,精书法,工诗词,善昆曲。 1948年成为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年,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王道:安徽人,青年作家,编著有《小园即事》《流动的斯文》。
媒体评论
【同系列书】
大家雅音
合肥四姊妹 金安平 著 凌云岚 杨早译
*后的闺秀 张允和 著
张家旧事 张允和口述 叶稚珊编撰
一生充和 王 道 著
我的一个世纪 董竹君 著
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 夏祖丽 著
晦侬往事 周素子著
免费在线读
从一开始,充和就是一个过客。1920 年春,七岁的充和第一次回到苏州家中。古老的护城河流淌到胥门城墙,此处有一座万年桥屹立了数百年,由纪念伍子胥的老胥门入城,步行过一座三五步的小桥,直接进入寿宁弄。这里曾是苏州旧宦望族的居住地,虽日渐衰落,但固有的气息还在,尤其是那些精致的园林式宅院。寿宁弄八号,正是张冀牖一大家子的租住地,房东曾是像张家祖上一样显赫的官员。这里有亭台楼阁,有水榭假山,有果树繁华,还有一只仙鹤活蹦乱跳的,只是看到张家的孩子们之后惊吓不已,被房东赶紧带走了。但这最后的一幕却一直留在张家孩子们心里。因为这里是他们的乐园,永远的乐园,尤其是母亲健在的时候。而这处居所,正是他们的母亲陆英在怀着孩子时挑选到的。充和到来,最高兴的莫过于三个姐姐了,“我们三个大姐姐欢喜得要命。小四妹神得很,她小小年纪,临碑临帖,写两个字,还真有点帖意,我们三个大姐姐都不及她。虽然我们也在书房里念了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我们不但念司马迁的《史记》,还念王孟鸾老师教的白话文”1。她们的距离从一开始就拉开了。此前,充和几乎没有读过白话文,更不知道姐姐们口中谈论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时髦人物胡适是哪位先生。“她虽然只有七岁,可是她在合肥有两位老学究教她念古文。古文的底子不比姐姐们差。可是姐姐们知道胡适之,她就不知道。我们的新文学比她高。”2充和回来的时候,正赶上陆英发起的一个认字小运动,即让三个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分别教自己的保姆认字,像比赛一样,一举两得。后来又衍生到大带小,即让三个姐姐带妹妹、弟弟们一起认字学习。允和负责的是充和,这个鬼灵精怪的小先生郑重其事地先为学生四妹起了学名“王觉悟”,还用粉红丝线绣在了充和的蓝色书包上。绣完后,小先生得意洋洋。充和不干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