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用温情与敬意回望三千年未有之巨变,见证中国百年诡谲大动荡;
经济大转型、军事大决战、政治大革命,传统与现代不断融合碰撞,中国经受着大变革所带来的惨痛
甲午战败后的中国,维新、变法、新政、宪政、革命、共和,直至 1915 年重回帝制,短短二十年,实验了人类历史上几个阶段的体制。中国人始终不解的一个疑团是: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不敌蕞尔小国。
内容推荐
本书分为四章,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大事件为基本线索,用独特的视角透过那些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了强弩之末的晚清与百废待兴的民国,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融合碰撞,使近代国人在眼界大开的同时,也经受着大变革所带来的惨痛。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1894-1915:梦想与困惑》《超越革命与改良》《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尴尬记忆》《1911年中国大革命》《重读近代史:1898年那场未遂政变》《晚清二十年》等
目录
第一章洋务自救
Chapter 1
如何看待鸦战后的中外条约./.002
救国、爱国抑或误国./.004
清末与东亚危机./.007
东北亚危机缘起./.015
修约外交开始./.019
近代中国外交孤立主义由来./.022
错综复杂“多国杀”./.026
恭亲王挽救帝国危机./.029
战后中国的道路选择./.032
《北京条约》签订始末./.035
南北洋大臣与晚清外文./.038
严复的欣慰与遗憾./.041
近代中国何以不能./.044
甲午战争的经验与教训./.047
李鸿章忍辱负重马关讲和./.051
慈禧太后归政记./.055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博弈./.064
我们如何看待慈禧太后./.069
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失败遗憾./.077
绅商阶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082
第二章 清末新政
Chapter 2
晚清政治改革:逻辑与困境./.086
“恭亲王”的困惑./.091
1897年,梁启超在长沙的蜜月时光./.093
1898年,康有为的逃亡之路./.097
康有为“衣带诏”真相./.100
在媚外与排外间徘徊./.110
由内政而外交:重评义和团战争的一个视角./.113
以改良反制革命:清廷是怎样走上政治变革道路的./.144
满洲贵族的变革之痛./.148
毁誉摄政王./.157
清末新政为何启动司法改革./.162
清末联邦制何以不可能./.166
晚清新政为何走向反面./.170
第三章走向共和
Chapter 3
走向共和是唯一选择./.178
兵谏的政治诉求./.180
状元张謇:从立宪向共和的转变./.184
清廷不觉醒让革命燎原./.188
武昌起义的远因和近因./.191
紫禁城进入了黄昏./.196
革命与改良:清廷为何终丢江山./.200
孙中山革命思想起源:一个政治史的解读./.205
大变革时代官范、官德与官箴./.214
辛亥大牌局中的段祺瑞./.218
第四章民初乱局
Chapter 4
孙中山的憋屈与别扭./.234
武昌事变后袁世凯到底在想什么./.241
穿越时空求教袁世凯./.244
我们其实并不了解民国./.248
停滞的中华帝国./.255
中国需要无数宋教仁这样的“议会迷”./.257
重构“民国前半程”历史记忆./.261
清末社会的官民冲突./.263
民初乱源./.266
南京临时政府起源、成立、结束及对民国政治的影响./.273
重看巴黎和约上签字./.279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以改良反制革命:清廷是怎样走上政治变革道路的
当满洲人入关定鼎中原时,确实遇到剧烈反抗,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单单这些历史名词就会让人胆战心惊。不过,经过几十年强硬镇压和柔性安抚,满汉之间的冲突慢慢消解,除了一些具有浓厚种族意识的大知识分子外,中国人实际上已接受了满洲人统治中国的事实,种族之间的融合虽说没有全面开始,但在下层社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已不再那么激烈,即便到了鸦片战争,汉人也没有利用外部危机而发难。直至甲午战后,方才发生孙中山以民族主义为旗帜的种族革命。
从维新到新政
甲午战争的真相,国内民众根本不知情,即便是读书人也没有多少人明了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在近代中国的意义。只有从国内前往檀香山的孙中山在那里看到了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并在外国舆论的影响下逐渐意识到中国军队无能腐败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军队本身,而在体制,在清廷的腐朽统治。这就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起源。
孙中山是一个坐而言起而行的革命家,他是这样认识的,就要这样行动。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三个月后,孙中山就在香港数度游说日本总领事,希望日本政府支持他武装反清。那时中日战争还在进行,按照孙中山的设想,日本人一定会和他合作共同推翻清廷。然而,日本的战略目标并不是推翻清廷重建一个新政府,他们的目标除了领土、赔款,最重要的就是开放中国市场,准许日本资金自由进出。日本政府不可能支持孙中山这样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孙中山的第一次广州起义还未发动就失败。
这场未遂的广州起义究竟对清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还没有直接证据去证明。可以肯定的是,清廷在此前后开始的维新运动,多少具有防范革命发生的背景。维新运动就是要解决体用两分,本末倒置的问题,就是要像日本那样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某些改革。这无疑是对甲午战争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一种曲折迂回的回应。
维新运动顺利进行了三四年,不料到了1898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胶州湾危机促使原本平和的政治变革加速进行,在稍后的一百天里,年轻的光绪帝发布了数不清的御旨,恨不得一夜之间将中国引领至日本明治维新的轨道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