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内容简介
四十年前的1973年,出生于延安的张郎郎在禁狱里度过了他的而立之年。此前,在一九六〇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是一个深受俄苏文学和黄皮书灰皮书影响的文学青年,他和他的朋友们组织了文学沙龙“太阳纵队”,他们天真而浪漫,大胆而真诚,然后,青春戛然而止。
十四年前的1999年,新疆的一家出版社出了一本书,《沉沦的圣殿》,书里讲的大多是关于北京或北京青年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文章,名《“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作者正是张郎郎。四五年前,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北京的三联书店,相继出版了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繁、简版,许多读者记住了其中的一篇文章《宁静的地平线》,这是张郎郎讲述十年牢狱经历的长文。
2013年10月,张郎郎先生的新作《宁静的地平线》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结集的作品收录了作者在漫长的漂泊生涯中写下的十一篇文字,不仅包括《“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和《宁静的地平线》,也有《月洞门》、《孙维世的故事》、《关露及其他》等以及讲述海外生活的《迷人的流亡》。张郎郎讲述的故事与众不同,他讲述故事的语调也是耐人寻味。这些风格鲜明的文字,并没有浓烈的情感抒发或悲伤愤怒的控诉,而是往往充满了鲜明的画面感与黑色幽默的色彩,这使此书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呈现出独特的阅读魅力。
作者简介
张郎郎,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生于延安,一九六八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一九六二年底与友人成立文学沙龙“太阳纵队”。一九六八年六月被捕,一九七八年元旦前夕释放。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员、院刊编辑。之后曾任《中国国际贸易》杂志编辑、《国际新技术》杂志总经理、《中国美术报》副董事长、华润集团中国广告公司驻京办事处主任、《九十年代》杂志专栏作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曾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康乃尔大学东亚系驻校作家,同时在语言学系教授汉语;海德堡大学汉学系驻校作家,同时教授汉语及中国文化。后又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外交学院教授汉语及中国文化。现为普林斯顿中国学社研究员。著有《从故乡到天涯》、《大雅宝旧事》、《宁静的地平线》等。
目 录
自序
月洞门
晓红
琴声
孙维世的故事
关露及其他
王庄
家书
金豆儿
“太阳纵队”传说及其他
宁静的地平线
迷人的流亡
免费在线读
月洞门
十六岁那会儿,想学太极。
人们都笑了,说:玩假稳呀。随便说,我还是学,想:太极修身养性,练好了,一通百通。嗯,就颠颠儿地去景山公园。见天如每。千年暗绿,虬结古柏下,片片晨雾像蚊帐扯来扯去。我们忽而白鹤亮翅,忽而野马分鬃,气息渐顺,觉着天灵盖快会喘气了。
我问:“师傅,快了吧?”她说:“早着呢。”笑笑,又说:“一别性急,二别叫我师傅,难听。”
本想再说两句,看她那么认真地云手,就静静瞧着。尽管远方没人箫吹春江花月夜,看她凝重的风云流动,步步韵律,我心想:太极多咱才能练到这份儿上。
“超华,”刘老师脑瓜锃亮,黑洒鞋,白小褂,密门紧扣,嗽嗽嗓子:“这哪儿是打拳呢,纯粹跳舞,快不如这孩子了。”说着使下巴指指我,转身四方步,蹬蹬向别处走去。
她做个鬼脸,笑了:“瞧,师傅怎么说?”拿白手绢轻轻拍拍脸,说:“走人。”出了景山东门,沿着大红墙根儿往筒子河边慢慢溜达。她一路连哼带唱,蜻蜓点水:
“一道黑,那个两道黑,三四五六七道黑……”我慢慢跟着。按我们学校的传统,该叫她大姐姐。本来么,她已经是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学生了。她不让,让我叫她名字。在我们这伙中学土匪眼里,她是双重的崇拜对象,又是艺术家,又是美女。
其实,她并不是流行的漂亮,只是精彩。浑身是戏,浑身灵气。伶牙俐齿,思路敏锐,话不饶人。这辰子正修着民间曲艺课呢,满口鼓词,穿着紧身黑毛衣,头发扎成一束马尾,干净利索。
“呀!瞧这孩子,好看死了!”她嚷。一个傻乎乎的孩子,糊了一脸鼻涕泥,看得我两眼发直。“这类孩子,可人疼……谁不知是哪一家的大掌柜的吧?”话音未落,自己笑得捶胸顿足岔气。最烦别人说她好看,可还好说别人。一天,看照片,指着她俩妹妹,说:我成歪瓜烂枣了。
“怎样?出落得特别漂亮吧?一比,”我笨嘴拙舌:“她们有她们的漂亮,你有你的。别自卑……”简直不知所云。“废话!”狠狠瞪我一眼,“哪跟哪儿啊?再胡说不带你玩了……象牙的烟袋乌木的杆儿,掐头去尾是一道黑……”吓得我不敢吱声。
其实她小妹我见过——欧阳永华,在我们学校就打眼得出名。身条修长,匀实。冬天好戴着大白口罩,光露着两只浓眼,就能气死明星。脖子跟天鹅一样,洁白而高抬。两眼永远朝前,和男生不过细言,高不可攀。
一天,我还露个大怯。下午跟超华去瞧大夫,那是梅花针祖师爷孙惠卿的闺女。她说:“孙大夫忒灵,有病治病,没病健身。让她也给你敲两下。”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暂无购买信息!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