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1.《生生之境》收入顾城全部哲思作品,全貌呈现,插有69幅顾城手绘图、34张顾城毛笔字。
2.采用全翻开露脊装帧形式,牢固不易断裂;
3.用纸考究,装帧新颖,图文并茂,收藏佳选;
4.这部书是“立体的顾城”的一个绝佳体现,“诗人”标签下的顾城,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布道者一样娓娓道来、像学者一样透彻灵悟,读了你会懂。
这是一个勤读书、好深思的顾城在说话,也是顾城哲学观—他的纯粹哲学理念一次集中表达,因此将其单独成卷。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顾城、谢烨及德国朋友的谈话;二是顾城于1993年7月1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所做的《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报告全文;三是会后答问。全书全面展现了顾城对中国传统哲学、西方现代哲学的心得与领悟。
作者简介
顾城(1956-1993),1956年生于北京,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顾城1987年5月29日赴德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其后半年间于欧洲讲学及参加学术活动,到访瑞典、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荷兰、芬兰等国家。其间的发言演讲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同年12月参加香港现代文学研讨会,接受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语系聘请,于1988年1月初移居新西兰,任职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以后的两年半中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并一度兼口语课,在大学假期曾应邀赴美讲学。1992年3月应德国DAAD学术交流基金会邀请,赴柏林从事文学创作;1993年3月获伯尔基金继续在德写作,其间先后赴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法兰克福、美国参加文艺活动,以中国哲学、艺术为主题,贯通古今,向西方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艺术。至1993年10月辞世,在六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地写诗、撰文、讲演、对话,与国际友人交流。
目录
前篇:这是“没有目的的‘我’”
—《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撰写与烨谈
这世界真是越来越悬了/009
哲学是真知/018
这道理浅显得很,千古一理/032
每个刹那都是永恒的/035
中国有心学和理学/046
这是根本的尴尬/050
纯道德是美感精神/060
哲学不过是诚实罢了/068
灭的目的或许就是生吧/070
现在就是这样地在找宇宙真理呢/076
思者不在,在者不思/088
逻辑竟然走不出逻辑/103
作为本体变幻万物……/109
西方他是……倒过来的不分/126
可是何以诞生了人?/136
而中国不如此镇不住/146
聋人的梦里一定也有声音?/154
他生不是对死而言的/171
“名”这边就是所谓的客观……/187
你形同草木但是心若精灵/203
正篇: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
一、自然之本意/218
二、自然之境的退衍/221
三、自然观与思辨/223
四、自然的方法论/225
五、关于自然哲学的表达/228
六、哲学方式的类比/231
七、纯哲学——自然所在/234
八、自然哲学的诗境/236
九、自然哲学的戏剧/238
十、人们回避的哲学的另外一面/240
十一、从自然看自然/242
后篇:宣读《自然哲学纲要》答问
编后记/299
媒体评论
1.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搜索/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于是, 人们相信了你/相信了雨后的塔松/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桑椹、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无数被摇撼的记忆/抖落岁月的尘沙/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著名诗人舒婷
2.我读顾城*近的一首诗,题目叫做《我们写东西》。诗里说:“我们写东西,像虫子,在松果里找路,一粒一粒运棋子,有时,是空的,集中咬一个字,坏的,里面有发霉的菌丝,又咬一个”;诗里还说:“不能把车准时赶到,松树里去,种子掉在地上,遍地都是松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语言,就是“集中咬一个字”的那个“字”,对于顾城是什么意义呢?一九八七年底在香港中文大学,听顾城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语言就像钞票一样,在流通过程中已被使用得又脏又旧。但顾城有时也须向现实妥协,他承认语言的使用功能,并且利用这功能来与人交谈,在大学讲课,于某些场合介绍自己和自己的诗。这使用功能于他还有一种船的作用,可将他渡到大海中间,登上一个语言的岛。这是一副语言的岛屿景观,它远离大陆,四周是茫茫海天一色。
——著名作家王安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993年7月10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神学系主办的“人与自然—世界各文化哲学研讨会”将这一天安排为顾城报告日。顾城的报告题目是《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他拿着他的报告打印件—应是提前提交会务方面已翻译成德文的中文原稿—进行报告,并在报告后作听众答问。本卷所收,即是围绕这个报告,同年6月18日至21日开始的顾城和谢烨、还加上德国朋友的准备谈话、7月10日报告文稿和报告后答听众问三篇文字。其中准备谈话和答问皆是录音整理,各篇分段及小标题由本人和诸整理者根据录音的起止停顿分缕、补加,需要说明的是,作者谈话时,语气时而流畅,时而停顿,时而迟疑,带有思考和情绪等因素,在进行标点和分段时,注意到了这些因素,也尽力接近作者表述时的状况。这里举两例来看。例一,正文第32页:“中国就讲个你明不明—悟不悟,知不知;反者就是昏昧。就这么个区别。没有什么知识的问题。也没有生存的问题。也没有概念的问题。所以对于中国哲学来讲,形而上实在是不太必要的事情。而它整个自然而然就成了个形而上,云在青天。”—“没有什么知识的问题。也没有生存的问题。也没有概念的问题。”此三句,录音明显是思考片刻后,以为不足,又出来下一句,然后再出来一句;每一句的语气是一个坚决清楚的停顿。这里用句号,试图还原说话人有种挺重的心情或思考在其间,总之不那么轻松;如果采用逗号,就简单化了,还给人轻佻的感觉。例二,正文第62页:“西方人一般,法律错了,那也是照法律来,”—第二个逗号标示出作者流畅讲说中的停顿,他似乎在掂量一下后面的措词。如果读者阅读中,以为遇到标点当有而无或当无而有或其它异常时,建议可将标点当作乐符那样,感受一下句子的特殊节奏。这样的处理想法也表现在选字和小标题择取上。“马祖问他磨砖干吗?”(第33页)也可以读成“马祖问他磨砖干不干?”这样的意思。检阅顾城用字,他一向取用“干嘛”,本书也就遵从此意,一概以“干嘛”替代“干吗”了。前篇中的小标题,个别几个看去也许不那么合乎规范,但编者的意愿是,**限度地体现原本风貌。这也是于辑录顾城作品过程中获得的启发。为丰富读者感受顾城哲思的游走,我们选择了4幅相关照片、69幅顾城手绘图、34张顾城毛笔字,作为插图,并有意将顾城原话和原画有选择性的并置在一起。
这份文稿,基本梳理了顾城多年阅读中国古典文学、诸子哲学及宗教文化典籍,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心得和灵悟,从他引述的观念和原句,我们可以一窥顾城在这一方面的阅读兴趣:一是先秦诸子里道家、名家、阴阳家的原典,如《老子》、《庄子》、《公孙龙子》、惠施等著作,其有关观念和篇目原句,信手就能拈来;二是汉魏以来谈佛理、讲禅意、证大道的经典语录,如《坛经》《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等,顾城将一些偈语、顿悟的典故反复印证,心得甚深;三是围绕自然哲学观进行对话、印证的诗人、儒家、理学、后人著作,如李白诗、王维诗、韦应物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禅解诗,如孔子、荀子、朱熹、冯友兰、毛泽东等的观念和文字,对毛泽东所欣赏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及其精神境界的看法,顾城也往往能独中肯綮;四是国外的文学哲学宗教著作,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圣经、印度梵文佛经故事,以及萨特、海德格尔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小说家约瑟夫?海勒作品里的意见等。这是一个勤读书、好深思的顾城在说话,也是顾城哲学观—他的纯粹哲学理念一次集中表达,因此将其单独成卷。
下面挑出几点来体会体会:
先来看这份11000字的报告正篇,顾城从“自然”的本意—而非“概念”—说起,以十一节篇幅,阐释了以中国道家和禅宗为主流的东方“自然哲学”作为一种态度,看待天、地、人,社会、语言、艺术的内涵和形式,在与西方传统哲学简单明了的比较中,凸现了中国自然哲学非局部、非逻辑、非思辨、非论证而取整体、直觉、意会、顿悟的无限个性。其中许多表达非常精彩。
比如,关于“自然”,在他看来,“‘自’是本源,天生的状态,规则,我外无他之我。‘然’是一个轻微的态度,同意、接受和这样的意思”,“这个自然不是指与人意识相对的自然界,而是指一种没有预设目的的和顺状态,也可以说这是中国哲学的**境界”,他将“自然而然”作为理解中国哲学—或者中国思想的关键,“思想是没有目的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哲学家体悟了自然的境界,全然不同于人们的日常观念—现实的、因果的、逻辑的、思辨的,因而,其趋向是“物我合一”,而不是判断、演绎、推理和证明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暂无购买信息!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