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内容提要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目 录
一部家书,百年望族 1
禀祖父母
禀祖父母·请救济族人 2
禀祖父母·告一家病况及同乡病故事 3
禀祖父母·告在京中窘状及孙妇等病情 3
禀祖父母·告生一女 4
禀祖父母·请漆寿具及告英军占宁波 5
禀祖父母·告九弟已归家 6
禀祖父母·论高丽参之功用及与英国议和 8
禀祖父母·告升翰林院侍讲 9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 10
禀祖父母·请将银馈赠戚族 11
禀祖父母·告送率五回家及生女 11
禀祖父母·告曾孙爱习字及晒皮衣之法 12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及皇上求雪 13
禀祖父母·欲另寻祖母坟地 13
禀父母
禀父母·述到京后之状况 16
禀父·谨守保身之训 17
禀父·筹划归还借款 18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20
禀父母·九弟急欲南归 20
禀父母·九弟暂不归家 21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22
禀父·便附家中大布及茶叶 23
禀父母·九弟择日南归 24
禀父母·九弟习字长进 24
禀父母·告孙女种牛痘及经济状况 25
禀父母·两弟患业不精 26
禀父母·九弟路上安否 27
禀父母·痛改过失 27
禀父母·年漆寿材一次 28
禀父母·促四弟季弟师觉庵。六弟九弟下省读书 28
禀父母·顺四弟六弟之意任其来京读书 29
禀父母·盘查国库巨案 30
禀父母·暂缓儿女联姻 31
禀父母·无法位置妹夫 31
禀父母·劝弟除骄傲气 32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33
禀父母·京寓庆祝寿辰 34
禀父母·寄书物等回家 34
禀父母·不可入署说公事或与人构讼 35
禀父母·专人去取借款 35
禀父母·诸弟愿意来否 36
禀父母·身上热毒未好 37
禀父母·请祖父换蓝顶 38
禀父母·拟为六弟纳监 38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39
禀父母·病在肝虚 40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 41
禀父母·附呈考差诗文 41
禀父母·六弟成就功名 42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 42
禀父母·毋以男不得差及六弟不中为虑 43
禀父母·四弟送归诰轴 44
禀父母·男在京事事省俭及告对九弟等之期望 45
禀父母·遵命一意服官 45
禀父母·询问托人寄上之物及告勿因家务过劳 46
禀父母·当归蒸鸡治失眠 46
禀父母·好地气必团聚 47
禀父母·述纪泽姻事 48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49
禀父·述办水战之法 49
禀父·军中要务数条 50
禀父·在省中修理战船 51
禀叔父母
禀叔父·请再代办寿材 54
禀叔父母·移寓吕祖阁 54
禀叔父·侠士料理友丧 55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56
禀叔父母·寄银五十两回家并述其用途 57
禀叔父母·勿劳力过甚 57
禀叔父母·托人带归银 58
致诸弟
致诸弟·勿屈于小试。大学之纲领。应用日课册 62
致诸弟·述近况并对待童仆之态度 64
致诸弟·述修业以卫身 66
致诸弟·己巳戒烟欲作曾氏家训勉励自立课程 68
附课程表 70
致诸弟·讲读经史之法及求师友之注意点 70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74
致诸弟·学诗习字之法 75
致诸弟·论孝弟之道 76
致诸弟·述求师友宜专 77
致诸弟·告身健及纪泽婚事 78
致诸弟·述济戚族之故 79
附录 五箴并序甲辰春作 83
致诸弟·喜得会试房差 84
致诸弟·托友带归各物 85
致诸弟·告应酬太忙及勿为时文所误 85
致诸弟·论进德修业 87
致诸弟·须立志猛进 88
致诸弟·戒勿恃才傲物 89
致诸弟·看书须有恒 89
致诸弟·诗之命意。结亲之注意点。劝勿管家中事 90
致诸弟·无师无友亦可成第一等人物
前言
一部家书,百年望族
曾国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二十八岁步入仕途,之后在京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一生辅佐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 王,屹立官场三十四年而不倒。他功勋显赫,是晚清时代的中流砥柱;他革新务实,更是近代中国的开拓之人。梁启超曾盛赞道:“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 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对自己、对家人却极其严格自律。曾国藩自为官之初便与家人勤通书信,虽然他本人著述并不甚多,但是仅一部家书,便记录了他一生 的心路历程,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交友、用人、从政等每个人生关口的思索与自省,足以真实直观地体现他的学识、造诣、智慧和修养。
曾国藩对于家人、兄弟、子女的叮嘱和教诲是巨细靡遗的,大到汇报家国大事、嘱托家人“持盈保泰、盛极生亏”的哲理,小到药方、食谱、教子习字的笔画、笔 法,无一不娓娓道来。信中之言情真意切,动人衷肠,这些修身养生的智慧与为人处世的感悟皆是曾国藩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即便在今日读来也仍使人由衷感佩, 受益匪浅。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曾国藩以他的执着、克己、勤勉、远见,成就了一生不朽的功德,他留下的文 字,成为伟人毛泽东的“咏之珍藏”。蒋介石也曾说:“曾文正家书及书札,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梁启超更推崇他的著作应“一日三复”。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提及成事准则:“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这简单朴素的一句话,也值得我们在今天甚嚣尘上的名利 欲望之世界中深思。曾国藩何以能成为“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何以能绵延长存,成为足以影响后世的百年望族,相信今人都可以从这部家书中找到答案,并观 照自己,从而受益一生。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于1879年由李瀚章编撰、李鸿章校勘,由传忠书局刊刻传世,是迄今为止最权威、最经典的版本。本书即以此为蓝本,并参照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原书中存疑错漏之处予以校正,力求向读者呈现曾国藩家书的最佳读本。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禀祖父母
禀祖父母·请救济族人①
祖父大人万福金安: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发第六号家信,十六日折弁又到。孙男等平安如常,孙妇亦起居维慎,曾孙数日内添吃粥一顿,因母乳日少,饭食难喂,每日两饭一粥。
今 年散馆,湖南三人皆留,全单内共留五十二人,仅三人改部属,三人改知县。翰林衙门现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可谓极盛。琦善已于十四日押解到京,奉上谕派亲王三 人、郡王一人、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会同审讯,现未定案。梅霖生同年因去岁咳嗽未愈,日内颇患咯血。同乡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在县城发信已经收到,正月二十五信至今未接,兰姊以何时分娩?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绝无解危之处,则二伯祖母将穷迫难堪,竟希公之后人将见笑于乡里矣。孙国藩去冬已写信求东阳叔祖兄弟,不知有补益否。此事全求祖父大人作主。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
伏 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 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孙因念及家事,四千里外杳无消息,不知同堂诸 叔目前光景。又念家中此时亦甚艰窘,辄敢冒昧饶舌,伏求祖父大人宽宥无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说法之处,望详细寄信来京。
兹逢折便,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四月十七日
① 祖父,曾玉屏,号星冈,是对曾国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曾国藩曾形容祖父“声如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之情”。曾玉屏年少失学,游手好闲,被村 中长辈所讥笑,他闻之自责不已,卖掉骑行的马匹,从此徒步而行,日出而作,勤俭务农,家族也越来越兴旺。他对子孙要求严格,修建祖祠、讲求礼仪、敬老扶 贫。他教导家人不信巫医僧徒,要求子女好学不倦,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学问素养的人才。他所订立的四字家训“书、蔬、鱼、猪”被曾国藩继承和发扬。曾玉屏约 逝世于道光二十九年,享年76岁。
祖母,王氏,“孝恭雍穆,娣姒钦其所为。自酒浆缝纫,以至礼宾承祭,经纪百端,曲有仪法。”祖母到老年仍亲自检点家政,勤俭持家,对晚辈属下慈爱宽厚。王氏逝世于道光二十六年,享年80岁。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