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季羡林 内容简介
《季羡林自传》是季羡林先生生前亲自授权、审定的版本,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我的童年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最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 第二章 小学记忆 还有一件小事,就是滚铁圈。我一闭眼,仿佛就能看到一个八岁的孩子,用一根前面弯成钩的铁条,推着一个铁圈,在升官街上从东向西飞跑,耳中仿佛还能听到铁圈在青石板路上滚动的声音。这就是我自己。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在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第一次“造反” 偷看小说 蚂蚱进城 想念母亲 第三章 中学时光 我当时并不喜欢念书。我对课堂和老师的重视远远比不上我对蛤蟆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好了可以考到甲等三四名,坏了就只能考到乙等前几名,在班上总还是高才生。其实我根本不计较这些东西。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第四章 清华学子 我在清华四年,有两门课对我影响最大:一门是旁听而又因时间冲突没能听全的历史系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门选修课。这两门不属于西洋文学系的课程,我可万没有想到会对我终生产生了深刻而悠久的影响,绝非本系的任何课程所能相比于万一。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第五章 教书谋生 回济南后,在我的母校——济南高中当国文教员。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终于抓到了一个饭碗,这简直是绝处逢生;惧的是我比较熟悉的那一套东西现在用不上了,现在要往脑袋里装屈原、李白和杜甫。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 第六章 去国途中 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搅和在一起,但是绝没有像调和鸡尾酒那样美妙。我充满了渴望,而又忐忑不安,有时候想得很美,有时候又忧心忡忡,在各种思想矛盾中,迎接我生平的第一次大抉择、大冒险。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 第七章 德国十年 终于又来到哥廷根了。这以后,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里会有一段比较长一点的安定的生活。我平常是喜欢做梦的,而且我还自己把梦涂上种种的彩色。最初我做到德国来的梦,德国是我的天堂,是我的理 想国。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Meyer)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第八章 滞留欧洲 我在这里生平第一次见海。我常嘲笑自己:一个生在山东半岛上、留洋十年而没有见过海的人,我恐怕是独一份儿了。现在我终于洗刷掉这个嘲笑,心里异常兴奋。而大海那种波涛汹涌、浑茫无际的形象,确使我振奋不已。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第九章 游子归途 上海,这真是中国地方了。自己去国十一年,以前自己还想象再见祖国时的心情。现在真正地见了,但觉得异常陌生,一点温热的感觉都没有。难道是自己变了么?还是祖国变了呢?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十章 在北京大学(1946~1948) 当时的东方语言文学系,教员不过五人,学生人数更少。如果召开全系大会的话,在我那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系主任办公室里就绰绰有余。我开了一班梵文,学生只有三人。其余的蒙文、藏文和阿拉伯文,一个学生也没有。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 第十一章 在北京大学(1949~1965) 我作为一系之长,一度成为一部分学生攻击的对象,甚至出现了几次紧急的场面。幸而教育部一位副部长亲自参加了处理工作,并派一位司长天天来北大,同我一起面对学生,事情才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我也就算是过了关,从此成了“逍遥派”。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政治运动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 第十二章 在北京大学(1966~1977) 在牛棚里已经待了一段时间。自己脑筋越来越糊涂,心情越来越麻木。这个地方,不是地狱,胜似地狱;自己不是饿鬼,胜似饿鬼。如果还有感觉的话,我的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别人看自己是这样,自己看自己也是这样。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恢复组织生活 第十三章 在北京大学(1978~1993) 在这样优越的政治大气候中,我的学术研究工作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了。从1978年一直到今天的20年中,我的研究成果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政治环境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第十四章 耄耋之年 像我这样的老知识分子,差不多就是文不如司书生,武不如救火兵。手中可以耍的只有一支笔杆子。我舞笔弄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不能说一点儿东西也没有舞弄出来,但毕竟不能算多。我现在自认还有力量舞弄下去。我怎能放弃这个机会呢? 死的浮想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夫子自道” 对未来的悬思 难得糊涂 我不能封笔 附录·季羡林年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