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这是一个关于家的光阴故事,也是漫不经心间传统饮宴文化的一次重生
· 侯孝贤、杨德昌、张北海、李宗盛、蔡康永、张大春、梁文道等都参加的家宴是什么样的?
· “认真做菜,用心待客” 的宴客美学
· 少见的关于“做饭与写作”“美食与文学”的阐释
· 随书附赠全彩别册“在家宴客”,呈现詹宏志亲手复刻的五道“宣一名菜”
· 蔡康永、马家辉、庄祖宜专程抵沪,与曹可凡、金宇澄、徐沪生、毛尖等围炉上海“宣一宴”,詹宏志亲自掌厨
内容简介
家宴曾是被寄托了*多情感心绪的味觉记忆,也是一种回不去的集体记忆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独特风景。
在本书中,出身江浙世家的台湾知名女作家王宣一以母亲认真做饭、用心待客的家族故事为出发点,回忆了幼时围在厨房饭厅,目光追随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记录下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美食记忆——快速又小心地护送冰激淋桶回家、杮子的软核吃到“叽咯叽咯”响、围蹲在垃圾桶旁啃掉一锅荸荠和甘蔗……
这是一个关于家的光阴故事,也是漫不经心间极具人情味的传统饮宴文化的一次重生,而书中详细记录的一张张家族菜谱,更细腻勾画并传承了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本书附赠精美别册《在家宴客》,全彩呈现了王家女婿詹宏志*深情回忆专文 亲手复刻的五道宣一名菜──他跑遍台北三大市场买齐王宣一指定的食材、反复制作,请亲友们鉴定……这份珍贵的菜谱不但有王氏家传的江浙风味,更多了台湾女婿深入其他文化并滋生情感后创造的情味。
作者简介
王宣一(1955-2015),浙江世家之后,传统饮食文化记录者,作家。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时报周刊》编辑,离开媒体后从事文字创作,一九九○年起开始发表作品,连续两年拿下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江浙世家的身世背景,使王宣一从小就培养了敏锐的味蕾,并因此获邀担任餐厅顾问,同时受邀撰写美食专栏。二○○三年,她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追忆母亲的散文《国宴与家宴》,引起广大回响。
因为菜肴描摹细致,对母亲与家宴味道的怀念隽永感人,书出版后,王宣一被人称为“美食作家”。她秉持“厨艺无他,唯用心而已”的信念,着手研究各地佳肴的烹饪方法,并开启了自己另一个创作途径──饮膳创作。作品有散文集《行走的美味》《小酌之家》等。
目 录
推荐序:认真请客 / 詹宏志
推荐序:“厨房里的”身影 / 王定一
推荐序:吃这本书 / 张北海
推荐序:她是小说家 / 陈雨航
自序:厨房里的光阴的故事 / 王宣一
国宴与家宴
阳光猫与火腿
母亲与西瓜
学做菜
隐藏的滋味——江浙菜
附赠全彩别册《在家宴客》(詹宏志深情专文 亲手复刻)
前 言
自序(节选)
厨房里的光阴的故事
我有时候在想,我怎么会想出版这样一本谈食物和记忆的书?或许是因着一场家族聚会,多年没有聚在一起的兄弟姊妹们又都回来了,年纪都过半百的兄姊们聚在一起,坐在餐桌前,话题多半离不开童年往事,回忆往事便是由一连串母亲的盛宴展开而来,于是在那样的气氛下,我开始写下那篇长文《国宴与家宴》。
《国宴与家宴》在媒体刊登出来的天,就接到一家熟识的出版社编辑打来的电话,说要帮我出食谱。出版食谱,从来不是我的计划,我请求他看完全文再谈出版计划。说实在的,我写的是我母亲的某一部分的故事,我的母亲并不是料理名师,也不是美食家,我怀念的是围绕着她的厨房的那种氛围,并非要帮她或帮我自己出版食谱。
因此我一直排斥把这本书出版成食谱的形式,因为我毕竟不是专业厨师。这本书是童年的追忆,是对那个年代的怀念。(抱歉,我不愿意说它是对母亲的怀念,我怎能用这样微薄的书写来怀念她?)那样围绕着一个厨房或一张餐桌的怀念,基本上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氛围吧?当我们讨论母亲做的菜肴,我们怀念母亲主持的一场又一场餐宴,或大或小,或中或西,菜色不一定道道出色,但是气氛却从未打折,只要有母亲在的场合,无不是宾主尽欢的,而且那欢愉和暖,绝不是无谓的交际应酬,是轻松平常且欢乐自在的。
媒体评论
我们本来把宣一的做菜本事视为理所当然,等到《国宴与家宴》刊登出来,我们才意会到这是一个文化传承。她,王宣一,和她的母亲许闻龢,同属于这个“认真请客”的传统。 ——詹宏志
我们做吃客的很少会想起:她这是以真切的生活“还原王妈妈”或“重建王妈妈”,每一道分享给家人朋友的羹汤菜肴,都是一部源远流长的“我们家”。我是从她写的《国宴与家宴》才体会到:那不是美食写作,而是家族风景。 ──张大春
在线试读
国宴与家宴(节选)
我每次说到小时候把晒干的干贝当零食吃,我的朋友,出身苗栗客家村的吴,就会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说我真是个有钱人家的小孩。其实我并不算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只是童年时代,家里的生活过得比较海派一点,不论实际生活情况如何,我的母亲在厨房里,永远作风海派。即使有段时期,母亲总是从菜场头欠钱欠到菜场尾,家里的餐桌上也从没有见过穷酸相。
吃得海派,当然源自于我的母亲来自一个世家,浙江海宁,钱塘江的出海口,徐志摩、高阳、金庸等等,都出自那个乡县。我的母亲在那个年代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书香世家子弟,她一辈子除了家乡之外,主要住过上海、杭州和台北三个城市,历经十里洋场风华盛的年代。她有好多年的生活过得像《红楼梦》大观园般,即使她算是新世代的女性,但是围绕着她一天的生活,饮食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母亲做菜,也许和一流的厨子比,称不上有多了不起,但是那年代,四零五零年左右,家家总有几个拿手菜。尤其母亲好客,家里一年到头进进出出的亲戚朋友、邻居故旧非常热闹,一张定做的超大餐桌前常常围满了一圈又一圈的人。
母亲宴客,大多是很家庭式的,父亲官场上的客人倒是很少,基本上阿姨叔伯之外,有些是长年寄住的亲戚孩子,有些是固定周末就一定碰面的亲友,还有隔周或不定期来家里唱昆曲的曲友、打桥牌的桥友等等。因此我们戏称母亲的宴客,分为两种,一种是宴客方式比较正式,气氛也较严肃,以父亲往来的朋友为主,我们称之为国宴,另一种是亲朋好友年节生日聚会等等,我们称之为家宴。至于每周末家里惯常十几二十人的亲友聚会等等,我们就都不算在此。
除此之外,母亲重视招待孩子们。亲友的孩子、邻居的孩子、孩子的朋友、朋友的孩子,母亲常常一次带十几二十个孩子,买了大包小包的零食野餐,去看电影、去海边河边、去风景区嬉戏,玩到尽兴,回到家里一个个像饿鬼,于是大盘小盘,中西点心全都端上桌。然而这样的家常便饭不足为奇,每年寒暑假,母亲更是准备丰盛大餐,邀请大孩子的同学们来家里聚餐,盛况一时。因此即使到现在,兄姊们的老同学、老朋友见面,常常提起的话题仍旧是,“我吃过你妈妈做的什么什么菜色。”“啊,你妈妈做的什么点心,滋味令人永远难忘。”也许那是个普遍贫穷的年代,那个孩子的地位并不高的年代,母亲的大方好客,真的留给不少朋友甜美的回忆。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