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希腊罗马神话》一本书帮你读通1200年希腊罗马神话!
《希腊罗马神话》全球公认希腊罗马神话入门书,大学英文系、欧美高中指定阅读。
主题式梳理全面盘活神话故事。彻底厘清人物关系,考证故事来龙去脉,博采众长贴近原作,引述原诗优美好读。
美国古典学家汉密尔顿经典作品。
名人推荐
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说给大人听的。多听,多想,人得以返璞归真。
——木心
媒体推荐
当代作家只有汉密尔顿能如此生动地向我们展现“希腊荣光与罗马壮丽”。汉密尔顿从浩瀚的古典文学里筛选出精华的故事,证明了两千多年前的幽默与智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如此的启发性。
——《纽约时报》
经典的神话故事始终需要有一个通俗的版本,汉密尔顿的这部作品正是做到此点,它既能满足查阅的参考性,也能满足阅读上的刺激与愉悦。
——《纽约时报书评》
汉密尔顿以一种稳当的品味与学术风范重新讲述希腊、罗马与北欧神话,有助于重现这些故事永恒与历久弥新的本质。神话就是人类本性的寓言,其中包括了我们自己。
——《纽约客》
伊迪丝•汉密尔顿——“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导师和学者之一。”
——《华尔街日报》
汉密尔顿的书写清晰、怀抱热情,如同她的其他作品《希腊精神》、《罗马精神》。
——《星期六晚报》
作者简介
伊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1867—1963),出生于德国,生长于美国印第安纳,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家及教育家。7岁时,汉密尔顿在父亲的指导下接触拉丁文,随后学习希腊文、法文、德文。她在慕尼黑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毕业后,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研究和写作。1922年,她工作退休,开始专职写作,63岁时出版第一本著作《希腊精神》(1930),获得广泛赞誉。随后出版《罗马精神》(1932)、《以色列的先知们》(1936)、《希腊戏剧三种》(1937,译著)、《希腊文学的伟大时代》(1943)、《希腊罗马神话》(1942,被美国各学校广泛使用)、《真理的见证:基督和他的解释者》(1949)、《上帝的代*人》(1949)和《希腊的回声》(1957)等多部著作。获得多个荣誉学位与奖章,包括美国学院文艺奖(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等。1957年,90岁高龄的汉密尔顿被授予雅典荣誉市民,以肯定她在希腊神话及古典文学方面的贡献。
目录
目 录
作者前言 i
序论 古典神话简介 iii
第一部分 众神、创世、早期英雄
第一章 众神 3
第二章 两位伟大的大地神祇 38
第三章 世界与人类的诞生 60
第四章 早期的英雄故事 79
第二部分 爱情与冒险故事
第五章 丘比特与普叙刻 105
第六章 爱情短篇八则 116
第七章 寻找金羊毛之旅 139
第八章 四篇伟大的冒险故事 157
第三部分 特洛伊战争之前的英雄
第九章 珀耳修斯 173
第十章 忒修斯 184
第十一章 海克力斯 197
第十二章 阿塔兰忒 215
第四部分 特洛伊战争里的英雄
第十三章 特洛伊战争 223
第十四章 特洛伊城的陷落 243
第十五章 奥德修斯冒险记 255
第十六章 埃涅阿斯冒险记 279
第五部分 神话里的大家族
第十七章 阿特柔斯世家 303
第十八章 忒拜王室 329
第十九章 雅典王室 348
第六部分 几则次要的神话
第二十章 弥达斯与其他 365
第二十一章 其他短篇神话故事 377
第七部分 北欧神话
北欧神话简介 399
第二十二章 席妮与席古德的故事 403
第二十三章 北欧诸神 409
附录
译后记 425
重要人名索引 430
人物关系图表 434
序言
作者前言
写一部关于神话的书,我们得参考很多材料。今日可见的材料,其作者年代相隔最长有1200
年。这些作者的书写风格截然不同, 犹如《仙履奇缘》(Cinderella) 有异于《李尔王》(King
Lear)。要把差异如此巨大的神话材料整合在一起,这工程就像把英国文学浓缩成一本书,亦即从乔叟(Chaucer)和抒情民谣开始,紧接着莎士比亚、马洛(Marlowe)、斯威夫特(Swift)、笛福(Defoe)、德莱顿(Dryden)、蒲柏(Pope),
最后再加上丁尼生(Tennyson)和勃朗宁(Browning)。为了让这个比较更贴切,或许还可添上吉卜林(Kipling)和高尔斯华绥(Galsworthy)作结。这样集结下来,英国文学这部书当然会比较厚,但内容材料并不会比神话这本书更繁复。事实上,乔叟跟高尔斯华绥,抒情民谣跟吉卜
林之间的相似之处,远多于荷马与琉善(Lucian),或埃斯库罗斯(Aeschylus)与奥维德(Ovid)之间的相似之处。
基于上述问题,我一开始就不考虑统合神话材料,因为这表示我必须以《仙履奇缘》的笔法来重述《李尔王》,或以后者的层次来转写前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说故事,即使这些故事并不属于我,而且已经有很多伟大作家用他们认为适合的方式讲过了。我并不是说伟大作家的文体可以复制,也不敢有此奢想。我的目的很单纯:我只想向读者介绍几位把神话传留给我们的作家,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以纯朴真诚知名于世的赫西俄德(Hesiod)很天真,甚至有点幼稚,有时还很粗糙,但其笔下的故事永葆虔诚,这本书收入很多只有他讲过的故事。与他形成对照的是奥维德,这本书也收入很多只有他讲过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巧妙精致闻名,其中充满技巧、个人意识和对故事的彻底怀疑。在这本书里,我希望能让读者看到这些截然不同的作家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毕竟,读者拿起这样的一本书,看的不是作者到底把故事重述得多有趣,而是把故事说得多接近原作。
我希望不了解古典神话的读者除了可以借此书获得相关知识外,也能看到当初讲述这些故事的作家。这些作家各自不同,风貌独具,经过了两千多年,他们的不朽早已不证自明。
后记
汉密尔顿的《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神话入门的经典,1942年出版,至今仍是读者借以了解神话故事与英雄传奇的最佳参考书。这也是一本难译的书——除了数据丰富,神名、人名、地名极多,全书二十三章,几乎每章都有论说、叙事、诗歌三种文体…。论说出现在每个章节起首,姑且称之为“章前序论”,陈述该章节的故事来源,间或评论或比较故事版本。正文以叙事为主,偶亦评论故事人物或作者,如第十一章末尾有一段对欧里庇得斯的写作评论。此外,几乎每章都有引诗,少者一两行,多者十数行心’。征引诗歌,虽可点明出处,增添文学趣味,却会造成翻译的困难,尤其又与叙事、议论并列。理论上,每一种文体都应该有不同的翻译处理方式,这当然是对译者的挑战。
难译,并不代表不可译。我们需要的是设定目标读者(targetaudience),拟定翻译策略。经讨论后,我们把目标读者设定为普通读者,包括中、大学生乃至对神话有兴趣的社会人士。事实上,这也是汉密尔顿心目中的读者,若参考作者前言,可知她编写此书,本来就是为了让“不了解古典神话的读者”能透过此书“获得相关知识”。至于翻译策略,我首先参考了汉密尔顿编写本书的考虑。从章前序论,我发现她十分坚持把故事说完整。独眼巨怪波利菲穆斯并不是重要角色,但她为了完整呈现巨怪的故事,分别参考荷马、忒俄克里托斯、琉善的著作。这_二位作者相距至少一千年,文风差异极大,不易统整。这种坚持也可从她挑选参考作家的考虑看出来,例如在《奥德赛》、阿波罗多洛斯的文本都可找到俄托斯两兄弟的故事,荷马是说故事的高手,阿波罗多洛斯只是个籍籍无名的散文作家,但汉密尔顿舍弃荷马,选用阿波罗多洛斯的版本,只因后者的故事较完整。
汉密尔顿也十分坚持把故事说清楚。她是个很有文体意识的作者,前面提到她为了寻找完整的故事版本而舍弃荷马,不过若有两位作家完整地说了同一个故事,此时她的考虑则是文体。代达罗斯的故事奥维德和阿波罗多洛斯都写过,但前者“过于耽溺于情感与感叹”,因此她选了阿波罗多洛斯的版本。阿塔兰忒的故事奥维德也完整写过,但汉密尔顿不用,因为奥维德太“喜欢夸大其词”。珀耳修斯的故事也是,这次是因为奥维德太冗长,竞“用了一百多行才杀死海蛇”,再度败给文风“纯朴直接”的阿波罗多洛斯。类似的例子很多。由此,我们可知汉密尔顿要的是纯朴、直接、平实、简约的叙述,不要冗长、夸张、感叹、耽溺于情感的抒情;换言之,她要的是清晰明快的叙事,在意的是把故事说清楚,讲完整。
要把故事说完整,讲清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说或译?其实汉密尔顿早已给了我们答案。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都写过七雄攻打忒拜的故事,不过由于埃斯库罗斯把故事写成战争诗,所以汉密尔顿选了欧里庇得斯的版本,因为欧里庇得斯的写法“反映了我们的观点”。此外,汉密尔顿也曾明白表示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说故事。所谓“方式”,指的是语言,亦即用她自己的语言来重述流传千年的神话。这是一个启示:我们当然也要用我们的方式,用贴近我们时代的语言来重述、翻译她编选的故事。
结合以上观察,我们决定以汉密尔顿的主要考虑作为翻译指标,即用我们当代的语言,把故事说清楚,讲完整。落实在实际的操作上,我们首先尽量避免陈言套语,尤其意义范围庞大的成语。译词方面则尽量贴近词语使用的文化脉络来选字,如神话世界干戈之声频传,动词“to
kill”或类似的语词不时出现,当然这个字可译为“杀”,也可译为“弑”,端看双方的身份而定,如上杀下就不能叫“弑”。在句法上则尽量保持文气流畅,尽量把故事讲清楚,说完整。
再来是细节的配合。前文提到奥维德因冗长夸张等原因而败给阿波罗多洛斯,不过奥维德的细节描写功力,如纳西瑟斯(Narcissus)渡过冥河最后看一眼倒影等描写,汉密尔顿是很赞赏的。细节的掌握是故事成功的要件之一,当然也是翻译理当注意的部分。这里举个例子,“花的神话”一节中,林中仙女厄科(Echo)因说话动听,得罪了赫拉(Hera),因此赫拉惩罚厄科,让厄科永远只能重复别人最后那句话。故事里有一段厄科与纳西瑟斯的“对话”:
One day,however,it seemed her chance had come.He wascalling to his
companions.“Is anyone here?”and she called backin
rapture,“Here—Here.”She was still hidden by the trees SO thathe did not
see her,and he shouted,“Come!”一just what she longedto say to him.She
answered joyfully,“Come!”and stepped forthfrom the woods with her arms
outstretched.But he turned awayin angry disgust.“Not SO.”he said;“1 will
die before I give youpower over me.”All she could say
was,humbly,entreatingly,“Igive you power over me.”
这段文字的翻译,第一须注意厄科被罚的脉络,第二须注意厄科的回答一定要重复纳西瑟斯最后那句话。第一句“Is
anyonehere?”若按汉语习惯译成:“这里有没有人?”厄科的“Here—Here”就不能译为“这里——这里”,而须译为“有没有人——有没有人”。但这样译虽顾及脉络,却失去意义;若径自译为“这里——这里”,则又失去故事脉络。解决方法是颠倒句式,把地方副词放在句尾,译为“有没有人在这里”,这样,厄科即可顺利说出:“在这里——在这里”;如此,意义与脉络可以兼顾。
最后,引诗与格言都尽可能译成诗或格言。这部分我要谢谢我的妹妹淑娟,淑娟在台湾中山大学教授词曲选读,初稿译完,我把诗的部分腾出来寄给淑娟,请她帮忙整韵或节奏,译诗毕竟需要一点特别的才能或相当的专业技能。另外,我要谢谢漫游者文化总编李亚南女士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挑战这本经典著作。编辑贝雯在文字风格与翻译策略等各方面的协助,惠我良多,自是铭感在心。初稿译成,虽经多次修订,但翻译是很妙的事,再怎么小心都可能出现不妥之处。若有任何不妥,责任在译者。最后祈愿有识者不吝指正,让我持续精进译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