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l 《爸爸去哪儿》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观众? l 微博、微信为什么会上瘾? l 什么人会得“自拍成瘾症”? l 为什么《LET 美人》这种节目会有那么多死忠粉丝? 微信、Facebook、人人、微博、博客、土豆、优酷,满足了社会集体暴露的欲望。美国名人八卦网站“PerezHilton.com”每天有450万点击率。人们这些永无止尽揭露个人信息的自恋冲动究竟所为何来? 2008年12月,《韦氏新世界词典》编辑票选“过度分享”为当年的年度风云词。过度分享,就像玩得太过火、搞到自己只穿内裤倒头栽进水沟。 本书反映了越来越多人的渴望与困惑,让他们愿意用私生活细节换取情感的宣泄、他人的注目,甚至远播的臭名。人们开始费尽心思包装自己的形象,甚至开始把自己想成是产品,会认真去想:“我现在要更新什么,能让我得到更多粉丝、访问量,或是有人来邀我上电视?” 我们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线,*终变成过度分享? 世界各地兴起的选秀节目,美国真人实境秀节目高达数百个;Justin.TV的创办人贾斯汀在头上装置摄影机,将自己一天24小时的生活在网络上全程转播,并公布手机号码随时接受陌生人传短信来给他建议;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妇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点拍全裸照片,并放到色情网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过五百万人次电击…… 这种过度分享的“窥视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种快速兴起的现象,而“塑造一个适于被窥视的形象”与“窥视他人”则已成了全(地球公)民运动。 本书让我们在满足窥视欲望的同时反思:那永无止尽揭露个人资讯的自恋冲动究竟所为何来?从而呈现科技是如何戏剧性地改变我们对于隐私、个体、甚至人性的观念。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停止上facebook、人人、微博、YouTube,又觉得这种生活不太对劲,那么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喜欢偷窥别人,以及被人偷窥的时代。 窥视文化是真人秀节目、YouTube、MySpace、Facebook、Twitter、博客、微信,以及其他更多现象。 社会评论家霍尔涅兹维奇以诙谐又尖锐的笔触深入窥视世界:他加入各种社交网站,在聊天室发言,开设博客,窥探邻居,应征真人秀节目,和在网上张贴裸照的空巢期夫妇一起喝酒,举办“Facebook”派对。一部分的网络世界游记、一部分的日记、一部分思索,加上多位比小说更离奇的真实世界人物,构成了本书。《我爱偷窥》反映了越来越多人的渴望与困惑,让他们愿意用私生活细节换取情感的宣泄、他人的注目,以及远播的臭名。 目录
CHAPTER 1 何为窥视文化 /1 窥视文化的年代/3 新兴词汇的出现/4 我们都爱观看自己、窥视邻居/5 通过窥视他人,获得娱乐的快感/8 隐私:拱手送给全世界的免费礼物/ 11 自我揭露与告白的娱乐化/ 12 当艺术成为娱乐的载体/ 16 是捕食的蜘蛛?还是被困的猎物?/ 18 实时审判、失落的纯真,以及集体妄想/ 20 CHAPTER 2 变成窥视(商品)人 / 23 博客成瘾症/ 25 人类去人性化:大型的窥视文化实验/ 30 你的身份就是你的商品/ 32 实时播出真实人生,包括临终时刻/ 35 是谁在看你的影片?/ 39 电子人效应/ 44 沉默的偷窥者/ 45 下一站:名人!/ 47 电影的诞生/ 49 明星?还是名人?/ 52 创造一个新的假面/ 54 自我暴露的诱惑/ 58 被公司解雇的博主/ 61 博客成功三要素:悲剧·丑闻·爆料/ 62 你是媒体暴民吗?/ 64 没有人窥视的挫折初体验/ 67 窥视网军的突击/ 69 虚拟世界的杰出被窥视者/ 73 在网络上以公开方式长大/ 74 CHAPTER 3 伪造的真实:日常生活的秘密与真人秀节目的兴起 / 77 普通的明星梦/ 79 扭曲失控的剪接人生/ 82 伪装成真人秀节目的窥视文化/ 84 真人秀节目“真实”吗?/ 86 真相的表面比真相更重要/ 88 电影:窥视文化的开始/ 93 创新地运用真实/ 96 永恒不朽的“注目”/ 98 人们真正想观看的永远是自己/ 100 一夜成名的诱惑/ 102 成为小名人的快乐/ 104 擦枪走火的“真实”/ 106 镜头下的牺牲者/ 108 我的孩子是明星?/ 111 当精神虐待成为一种娱乐/ 113 想被看,也想看人被看/ 115 探索窥视文化的第一步/ 119 CHAPTER 4 打破封印:八卦、梳理,以及窥视的(秘密)诱惑/ 125 我们同时是秘密的来源与消费者/ 127 当秘密变成有价商品/ 130 140 个字的小秘密/ 134 “打破封印”理论/ 138 谁会是下一个“星战小子”?/ 139 人肉搜索的正当性/ 142 正义使者的私刑/ 144 手机摄影与实时上传的年代/ 146 八卦进化史/ 147 寻找社群的目的:重新定义自己/ 151 把羞辱当有趣的怪物/ 155 CHAPTER 5 在监视的黄金时代:监视警察、监视邻居 / 159 监视与窥视文化的共生关系/ 161 监视是为了保护自己?/ 165 安全和隐私/ 170 无知也是一种福气/ 178 网管人员的诱惑/ 182 为了安全,我们愿意放弃多少?/ 188 窥视成为受欢迎的戏剧题材/ 195 因为焦虑而偷窥/ 200 镜头下的犯罪事件/ 209 CHAPTER 6 逃离城堡:窥视年代的隐私/ 213 自我暴露的渴望/ 215 人们更在乎联结感,远甚于隐私权/ 219 拥有房地产就拥有隐私权?/ 224 政府与企业没告诉你的事/ 232 忠诚顾客计划的真正价值/ 237 别让社群网站成为你的把柄/ 251 将上传的照片移除标签吧!/ 253 CHAPTER 7 未来窥视:为什么没人参加我的派对以及其他半透明结论 / 259 参加、可能参加、不参加/ 261 没有包袱的虚拟友谊/ 264 这只是表演──不是真正的我?/ 269 错觉时代/ 273 致 谢 / 279
作者简介
霍尔涅兹维奇 《断铅笔》(Broken Pencil)杂志创办人,曾出版多本小书及社会评论著作,包括《哈啰,我很特别:个人性如何成为新的服从性》(I’m Special:How Individuality Became the New Conformity),以及《我们也想分杯羹:大众文化的底层渴望与再创》(We Want Some Too: Underground Desire and theReinvention of Mass Culture)等。现在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 黄玉华 牛津大学比较语文学暨普通语言学哲学硕士、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行为神经科学暨生物医学神经科学双主修博士,具有多年媒体公关、整合营销及国际合作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