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词: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内容简介
徐志摩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然而他短短十余年创作生涯中所留下的散文篇章,在今天还产生着不小的影响,不仅在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课程中,抑或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著里面,都还提及和分析他有关的作品,而且在广泛的青年文学爱好者中间,他的有些散文作品也依旧被传诵着。
徐志摩创作的旺盛期,正处于本世纪20年代文化与社会思潮激烈变化的氛围中间,他基本上是接受了“五四”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思想与精神的解放,向往着整个民族都能够走向美好和理想的前景。但是在当时军阀混战的黑暗环境里面,他尽管有强烈的正义感,抗议过“三·一八”惨案的屠戮青年学生,深感“杀死的不仅是青年们的生命,我自己的恩想也仿佛遭着了致命的打击,比是国务院前的断脰残肢,再也不能回复生动与连贯”,他在愤慨的同时,也被屠戮与流血吓坏了,他确实不具备被强烈使命感所燃烧的社会斗士的气质,他还进一步这样剖析自己,“爱和平是我的生性,在怨毒、猜忌、残暴的空气中,我的神经每每感受一种不可名状的压迫”,于是他借用一位知交的话来自慰,“不要把不必要的负担,放上支撑不住的肩背,压坏你自己”,“不要迷了,定下心来享你现成的福分吧”,“你是原来轻松的,这是多可羡慕,多可贺喜的一个发见”(《自剖》)。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序,字志摩,浙江海宁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法科。1920年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受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开始新诗创作。1925年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926年,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
目 录
序言
印度洋上的秋思
曼殊斐儿
杂记
我过的端阳节
泰山日出
泰戈尔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落叶
翡冷翠山居闲话
意大利的天时小引
“迎上前去”
巴黎的鳞爪
我所知道的康桥
伤双栝老人
自剖
再剖
“话”
吸烟与文化(牛津)
悼沈叔薇
我的彼得
我的祖母之死
新月的态度
白郎宁夫人的情诗
一个行乞的诗人
家德
“浓得化不开”(星加坡)
“浓得化不开”之二(香港)
“死城”(北京的一晚)
《猛虎集》序
爱眉小札(日记则)
爱眉小札(书信通)
显示部分信息
在线试读
印度洋上的秋思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H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间,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氲,只是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同时船烟正在莽莽苍苍地吞吐,筑成一座蟒鳞的长桥,直联及西天尽处,和轮船泛出的一流翠波白沫,上下对照,留恋西来的踪迹。
北天云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
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扰。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
……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暂无购买信息!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