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对于不可说的,应当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结束句,一句被无数次引用的哲学名言,最早出现于他1916年7月7日的私人加密笔记中。
1914年8月7日,一战爆发没几天,维特根斯坦以志愿兵的身份入伍。两天后,他开始在笔记本上,用他那潦草的大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从9月份起,他开始在日常笔记的旁边记录下自己的逻辑和哲学思考,亦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逻辑哲学论》的雏形。通过三本幸存下来的笔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生活蒙太奇般生动地交织在了一起。
从第一本笔记的第19页开始,维特根斯坦便刻意将自己的笔记分成了两部分:左手页是他用密语记录下来的个人感受与日常,右手页则是他用正常文字写下的哲学思考。笔记右手页未加密内容早已被出版发行,并成为阐释《逻辑哲学论》的关键。但左手页上的加密笔记却迟迟未正式出版,尽管它们早已被解密、转录,并被维特根斯坦的传记作者们大量引用过。私人加密笔记的出版历史充满波折,所具有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是理解维特根斯坦其人、其思想的重要文献。
佩洛夫是英美学界以人文视角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她的翻译和研究都立足于对维特根斯坦整体哲学的深入理解。佩洛夫依据挪威卑尔根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目前公开的版本,试图还原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与哲学笔记的互补关系,是对维特根斯坦这一重要阶段内心感受和思想活动的重新审视。
中译者刘楠楠通晓德语、英语,对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忠实译介,为中文读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维特根斯坦文本。
“最隐晦的灵魂”和“最明晰的逻辑”,均隐藏在这部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里。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在一战前线所写的战时笔记,包括左手页的私人加密笔记与右手页的哲学笔记,因其与《逻辑哲学论》的写作过程密不可分,从而具备不可替代的哲学史研究价值。本书编者、英译者玛乔丽·佩洛夫依据挪威卑尔根大学维特根斯坦档案馆目前公开的版本,在完整呈现三册幸存私人加密笔记的同时,穿插编排了与之对应日期的重要哲学笔记,并以详尽的导言对两种笔记之间的关联与呼应作出了颇具启发性的阐释。
本书真实呈现了维特根斯坦在生死边缘探寻语言和德性界限的灵魂之旅。读者在此书中可以看到青年路德维希的真实身影,从字里行间找到《逻辑哲学论》的灵感来源,以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形成过程。本书依据玛乔丽·佩洛夫2022年新出的德英双语版本译出,是维特根斯坦战时私人笔记的首个中文单行本。 作者简介 (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代表作《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美)玛乔丽·佩洛夫(Marjorie Perloff),生于维也纳,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2006届主席,在诗歌评论和哲学研究领域均有建树。迄今出版有16种著作,包括《维特根斯坦的梯子》《维也纳悖论》等。
译者简介
刘楠楠,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耳曼文学系和艺术系。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学博士。译著有《友谊的辩证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 1928—1940》《哈耶克的维特根斯坦传:文本及其历史》。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暂无购买信息!
|
|
|
相似商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