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数学使人深刻,逻辑使人周密。跟着科普作家彭翕成学数学,笑着乐着就懂了。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学点数学,学点逻辑,生活定将更出彩。《数学人的逻辑》是数学科普作家彭翕成博士的*力作,“笑料百出”,又平中见奇,视角独特,引人思考,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体味和感悟数学,在不知不觉间学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产物。全书分为文学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网络中的数学、数学杂谈四部分。内容涉及领域广泛,谈古论今,有古代故事,也有当今趣闻,还有网络新潮。这些案例都被作者信手拈来,从数学角度进行分析解读,让大家感受到逻辑学的美妙,学会如何清晰思考,运用逻辑思维具体地处理实际问题。本书可供中小学师生、数学爱好者及数学教育研究者阅读。 作者简介
彭翕成,博士,数学科普作家。工作于华中师范大学,主要从事数学文化传播和数学教育技术的普及,发表文章200余篇,合著或独著10余部,主要有《数学哲学》《绕来绕去的向量法》《仁者无敌面积法》《动态几何教程》《数学教育技术》《课本上学不到的数学》《师从张景中》《向量、复数与质点》《不等式探秘》《从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点几何解题》等。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自序 1文学中的数学 1.1数学与文学 1.2从“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均值回归” 1.3关于“一半”的趣味数学故事 1.4负数运算与六尺巷 1.5逻辑分歧丢状元——存在与任意 1.6相同与不同 1.7从反义词看语文与数学的差异 1.8自相矛盾的现实版本 1.9出淤泥而不染与近墨者黑 1.10从逻辑角度看文学中的小缺陷 1.11理性人惹人嫌 1.12易产息讼的升级版 1.13我是鬼吗?——司马光与老婆也斗嘴 1.14假如潘金莲不开窗 1.15为什么要见好就收? 1.16什么是命题 1.17从道旁苦李说开去 1.18单位与括号 1.18结构与同构 1.19一样的结构,不一样的内容 1.20一样的道理,不一样的形式 1.21一样的本质,不一样的形式 1.22有喜有悲,才是真正的人生 1.23将“○”从汉字队伍中驱逐出去? 1.24漫说棱 2生活中的数学 2.11元=1分?——数学中的大胆猜测 2.2类比不当和条件冗余 2.3和成绩好的玩,是对称结构还是序结构? 2.4“明天从今夜开始”之我见 2.5负数与算错了3元钱 2.6全集、补集、并集、交集的生活故事 2.7生活中的分类 2.8排序的清楚与模糊 2.9是脑筋急转弯还是数学思想方法? 2.10分苹果引发的分配律 2.11一个故事,两种数学视角 2.12烟囱也懂微积分——正多边形如何逼近圆? 2.13生活中的常识和数学中的证明 2.14系鞋带问题——调和平均数 2.15为什么商贩要准备零钱? 2.16如何还钱? 2.17如何安排时间? 2.18进水管和出水管 2.19支付宝、商家、买家的三方博弈 2.20三兄弟等车 2.21走路也要讲优化 2.22也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2.23为什么没有3元人民币? 2.24《开门大吉》的数学分析——数学的局限性 3网络中的数学 3.1怀疑,概率分析,理性判断 3.2画线分割三角形问题 3.3虚假的励志公式 3.3成功公式 3.4错误的前提,荒谬的结论 3.5定价25元的书为何卖到88元? 3.6从“什么是马赛克”谈起 3.7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3.8关于医疗和教育的对比 3.9网页投票有意义吗? 3.10幽默生动地讲函数定义 3.11数学段子也要创新 3.12学数学真的要一丝不苟 3.13红包接龙的数学分析 3.14赌博必胜的绝招 3.15只有“态度”能打100分? 3.16没腿的蜘蛛没听力?! 3.17判断题有时并不难 4数学杂谈 4.1开方乘10记考分 4.2法乎其上,则得其中 4.3惯性思维、多项式、数列的下一项 4.4小于等于=不大于 4.5两对父子三个人? 4.6晚上吃姜,犹如砒霜? 4.7蘑菇该奖给谁 4.8出题与阅卷 4.9看似没用的基础 4.10有学识的无知 4.11数学家遭人笑话 4.12对称性与相对性 4.13两道趣题说权重 4.1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4.15题目如此简单,错误如此多 4.16荒唐的算法 4.17答非所问 4.18从哪条路去考场,会影响成绩吗?——相关性与因果性 4.19为什么没有诺贝尔数学奖? 4.20电车难题的数学解答 4.21断了一小截的粉笔还能算一根粉笔吗? 4.22大智慧、小聪明和老实人 4.23定义要清楚 4.24不要盲信盲从 4.25窃书也是偷 4.26金币和银币:概率问题的其他视角 4.27吐槽鸡蛋题 4.28用数学眼光看停车费政策 4.29推翻费马大定理 4.30好有趣的老头,好奇怪的数学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