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出浓缩了扭曲社会现实的家庭悲剧
一代人寻找自身命运时的彷徨与踯躅”
贝内德蒂创作生涯前期长篇代表作
内容简介
心结是在三年级的拉蒙·布迪纽看到父亲殴打母亲时种下的,那幅画面彻底摧毁了他心目中的慈父形象。随着拉蒙渐渐长大,他发现,权势熏天的父亲不过是一个冷酷无情、卑鄙无耻的下流老头。
年过中年的拉蒙·布迪纽不仅要“对抗”一个失职的父亲,还要忍受冷漠的妻子以及无法沟通的孩子。他陷入深深的存在主义危机中。在寻求摆脱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的方式时,他回溯以往的人生,试图找到那个出错的时刻,并将自己的生活带回正轨。他知道那个时刻与他的父亲有关,却难以下决心采取行动。他审视当下的生活,不得不面对自身的“原罪”: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父亲给的。拉蒙将如何解决他和父亲之间的问题、实现自我救赎?而他的命运又给依然生活在黑暗里的人们怎样的启示?
《感谢火》写的不仅是两代人之间的恩怨,而是以一个家庭悲剧为切入口,反应彼时乌拉圭的社会状况:社会停滞不前、价值观念扭曲、道德严重堕落。这样的社会将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揭示的不仅是拉蒙一个人的困惑,更是一代人寻找自身命运时的彷徨与踯躅。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 benedetti,1920——2009)
乌拉圭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乌拉圭文坛“四五一代”(Generación del 45)的中坚分子。
贝内德蒂于1920 年出生于乌拉圭塔夸伦博省的帕索德罗斯托罗斯(Paso de los Toros)。早年经历坎坷,曾从事过售货员、速记员、 出纳、记者、翻译和公务员等职业。
1954年进入《前进》周刊,在1954—1960年期间,曾先后三次担任该刊物主编。1967—1971年,任职于古巴政府的国际文化机构。1971年回到乌拉圭。1973 年 7 月,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开始黑暗的独裁统治时期。贝内德蒂离开乌拉圭,开始长达十二年的流亡生活,辗转于阿根廷、秘鲁、古巴和西班牙。1985年回国,此后在蒙得维的亚和马德里两地生活。
贝内德蒂的作品主要以城市为背景,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精神危机,以及在独裁社会中生存的艰辛与迷惘。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精准观察和生动描写,贝内德蒂试图唤醒耽于舒适生活的乌拉圭人民,进而探索实现彻底社会变革的可能性。由于贝内德蒂对独裁统治、流亡生活和社会不公有着切身体会,他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乌拉圭军事独裁政府的反动与腐败。
贝内德蒂具有多种文学才能,尤以创作短篇小说见长。从 1945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难忘的前夜》(La víspera indeleble)开始,贝内德蒂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间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和剧本。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蒙得维的亚人》(Montevideanos, 1959)、《有无乡愁》(Con y sin nostalgia, 1977),诗集《办公室的诗》(Poemas de la oficina, 1956)以及长篇小说《休战》(La Tregua, 1960)、《感谢火》(Gracias por el fuego, 1965)和《破角的春天》(Primavera con una esquina rota, 1982)等,他的作品曾获包括索菲亚王后伊比利亚美洲诗歌奖、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何塞·马蒂诗歌奖、乌拉圭国家文学奖等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受到世界读者的欢迎。
2009年5月17日,贝内德蒂在蒙得维的亚家中去世,享年88岁。乌拉圭政府宣布第二天为全国哀悼日,时任乌拉圭总统巴斯克斯表示:“马里奥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死,而是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译者简介
徐恬
北京大学西葡语系本科毕业,牛津大学现代及中世纪语言学院西班牙语系硕士毕业。
媒体评论
希望《感谢火》引燃的些许火星能引起一场大火,彻底烧掉乌拉圭的稻草尾巴。
——马里奥·贝内德蒂
2020年9月14日,拉美文学巨匠贝内德蒂百年诞辰。作家出版社系统引进四种代表作,先期在贝内德蒂百年诞辰之际推出三部长篇《休战》《感谢火》《破角的春天》。由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先生作序,贝内德蒂基金会主席奥滕西娅·坎帕内拉女士作序。陈众议、苏童、范晔、止庵、邱华栋、张伟劼联袂推荐
贝内德蒂是西班牙语*伟大的叙述者之一。
——乌拉圭作家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免费在线读
一
沿着百老汇大道前进,到了第113街,你会发现,这里的人说话时操着一口带着浓重鼻音的美式西班牙语,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西班牙语思考、行走甚至进食。几个街区之外的指示牌和告示上写的还是“Groceries Delicatessen”,到了这里便成了“Groserías y Delicadezas”①。这里的电影院也和42街的不同,门口张贴的不是马龙·白兰度、金·诺瓦克②和保罗·纽曼③的电影海报,而是柏杜劳·雅曼德列治④、玛丽亚·费利克斯⑤、莫莱诺·马里奥①和卡门·塞维利亚②的大幅写真。
现在是1959年4月一个星期五的晚上,天已经黑了,空气似乎也比白天清新得多。这条街道是曼哈顿最长的街道,尽管街角的光线有些昏暗,但靠近光源的蚊虫仍被照得一清二楚。位于西班牙哈莱姆区③的百老汇大道不像麦迪逊广场花园④那样出名,至少来自爱达荷州和怀俄明州的观光客不会特意赶到这里,用他们珍贵的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⑤拍波多黎各人。
现在是人们回家的时刻,如果可以把那些租来的房子称为家的话。通过街边敞开的窗户可以看到房间里的裂缝,墙上的霉点,挤在五六张没铺好的床上的人,脸上挂着鼻涕、光着脚、正在嚎啕大哭的孩子,还有屏幕上粘着油脂和冰淇淋渍的电视机。
这个角落是贫穷的,这里的人们是贫穷的。这里的房子都掉了漆。有人在可口可乐广告里微笑的人脸旁用粉笔写着:阿尔比祖·坎波斯⑥万岁。一个瞎子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他随身携带的饮料罐里装满了硬币,发出碰撞时清脆的响声。这个角落是贫穷的,因此那块发光的、写着“龙兰餐厅”(“龙舌兰”的“舌”字不亮了)的大广告牌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严格说来,这家餐厅不算高档,但只要扫一眼门边黑色展架上的价目表,你就会明白,西班牙哈莱姆区的居民绝对不是它的目标客户。严格说来,这不是一家波多黎各餐厅,只能勉强算是家有拉丁美洲特色的餐厅。尽管还没到饭点,但桌子已经摆好,桌布、盘子、餐具和餐巾都在各自的岗位待命。甚至有一对夫妻已经坐在右边靠墙的一张桌旁,头靠着头看起菜单
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