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合商品(把光标放在图片上可查看产品名称) |
|
|
|
|
商品简介 |
|
编辑推荐
1989-2009年,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作者这里记述的俄罗斯的20年,不仅跨越了世纪,跨越了千年,还跨越了时代!可以说这是一部融历史性、真实性、文学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的力作,每一个想了解上个世纪*重大的历史事变的人,都不妨读一读它。它超越史籍,超越文学!没有一本当代俄罗斯的史书和小说能与这本充满历史真实和趣味的出色作品抗衡。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深层次透视俄罗的书,一本份量颇重的别开生面的书。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红色帝国的最后时光;叶利钦时代的暗淡记忆;新世纪的交错光影。
该书在大的历史巨变的背景下,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很多事件,深入细腻的展示出很多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的形象,包括那个时期闯荡俄罗斯的华人。书中的每个人,每件事,无不折射出时代的特点,无不反映出沧桑之便中普通人的心态,命运和人性的美与丑。该书融历史性、真实性、文学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苏联解体前夕和解体后的俄罗斯。全书25万字,并附有很多生动的图片。
作者简介
郑建新(笔名西蒙),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硕士学位。曾供职于人民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1989-1990年在前苏联莫斯科留学。1992年-2006年在莫斯科主要从事翻译和文化交流等工作。2002年始,
目 录
序·深层次透视俄罗斯的力作(陈瑞铭)
卷一·红色帝国的最后时光
1989年
横穿苏联大地,火车驶向莫斯科
美丽的夏令营
蟑螂,还是蟑螂
我的小老师:寻根的男孩
十月革命节那天我去了红场
会说中文的小客人
飞往伏龙芝市:我看到的东干人
新年伊始:20万人集会
1990年
在导师家做客:第一次走进苏联人家里
我看到的“小白桦商店”
不寻常的五一节:叶利钦和尼古拉二世
玛丽娅:我们都退党了
基辅: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
列宁格勒看“白夜”
动荡的东欧,洒满阳光的西欧
苏共二十八大:最后一届党代会
面包没有了
告别苏联
卷二·叶利钦时代的暗淡记忆
1992年底—1993年
第二次北上:莫斯科已经是俄罗斯的首都
巨大的流动商亭:从北京到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难以理解的火车“一夜情”
红场:三色旗在空中飘扬
“中国人很聪明”
“威登哈”里的中国商品馆
莫斯科街头的枪炮声:十月宪政危机
休克疗法使俄罗斯陷于“休克”
1994年
房东瓦莲季娜,孤独的俄罗斯老太
华商在机遇与风险中生存
出兵车臣
1995年
夏夜噩梦
我看到的俄罗斯黑手党
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的红场
我的海外免税公司
“越南楼”和“莫丹”
1996年
鹰城老华侨的辛酸经历
叶利钦竞选,连任
有钱却孤独的女律师
俄罗斯的传销
可爱的“小情人”
1997年
莫斯科火爆的中医诊室
夜总会:脱衣舞女的“狂欢”
赌场频现华人身影
1998年
叶卡捷琳堡见闻
金融危机飓风:哀鸿遍野
俄罗斯新富豪“鸽王”
兵营:最大的中国皮货市场
兵营“女皇”的辉煌与落寞
1999年
终于遭遇抢劫
中国海外第一超市——莫斯科天客隆的命运
我见到的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
叶利钦提前辞职,代总统普京亮相
卷三·新世纪的交错光影
2000年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
奔萨的中俄合资农场
切尔基佐沃集装箱市场
切尔基佐沃市场里的中国人
两颗新星:卡巴耶娃和维塔斯
2001年
和东方博物馆合办“中国牡丹画展”
莫斯科的东方茶香
广东商客遭遇“俄警”抢钱
“白乌鸦”柳芭,流浪的灵魂
丽达与安格尔:谁是孩子的父亲
2002年
列宁:金牛星座的男人
《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
令人惊心的莫斯科人质事件
中国人开的茶馆反不受欢迎
俄罗斯人盛赞中国改革
我见到了政坛“开心果”日里诺夫斯基
爱情,家庭,婚外恋,俄罗斯人如是说
2003年
俄罗斯妓女:飞向世界各地的“夜蝴蝶”
新纳粹:俄罗斯光头党
中国“风水”迷倒莫斯科人
伊巴杰夫宅邸和“滴血教堂”
莫斯科浪人:工程师宁愿与垃圾为伍
萨拉托夫烦琐的注册公证
莫斯科记者爱卧底采访
俄人眼里的中国“黑手党”
2004年
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街”的日子
森林湖疗养院
和俄罗斯律师一起解救中国偷渡者
别斯兰悲歌
2005年
盛大的节日: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
俄罗斯“80后”:莫大学生娜佳
2006年
赤塔——离中国最近的俄罗斯城市
刘少奇远在异国的亲人——采访刘少奇长孙夫妇
红场上我见到了“列宁”和“普京”
2007—2009年
叶利钦去世
梅德韦杰夫,比普京还矮的人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的“文化主教”
末代沙皇得到彻底平反
列宁生命中的女人
切尔基佐沃大市场彻底关闭
附录 苏联解体纪实报告
改革的兴起
反酗酒运动
4次重要会议和改革总方针的制定
成效与问题并存
1988年:国内困境与外交成果
反思历史
罢工风潮
叶利钦重新崛起
苏共党内斗争激化
二十八大:苏共最后一届党代表大会
风雨飘摇中的苏联
新联盟条约——保存联盟的最后努力
“8·19”事件
联盟解体
苏联解体:一个时代的结束
后记 2010年·俄罗斯及其未知的未来
媒体评论
作者以女性的细致和深入,满怀人文关爱之心,深刻记述了在苏联解体的历史巨变下,一个民族的痛苦与思考,悲哀与顽强。文章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全方位展示了苏联解体和解体后的俄罗斯,是值得阅读的一本好书。 ——李静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俄
免费在线读
蟑螂,还是蟑螂
莫斯科历史档案学院位于红场附近的尼科尔斯卡娅大街,宿舍则在莫斯科最南端,乘地铁在终点站“布拉格”下车后,还须坐五站公共汽车。
搬家那天,应我们的请求,学院派了几个学生,帮我们把行李从夏令营搬到宿舍。那几个学生有来自中亚的吉尔吉斯共和国,波罗的海的亚美尼亚,还有一个蒙古留学生,瘦瘦高高的。
宿舍楼很高,灰色,像一块巨大的长方形砖头,孤零零地立在莫斯科南郊。我们的房间在二楼,是个一大一小的套间。大房间住两个人,小房间住一人,据说很优待了,苏联学生每个房间都要多安置一个人。室内陈设很简单——床、桌椅和墙柜,墙上糊着壁纸,已经很久没有更换,退色开裂;桌椅破旧;浴盆泛着黄色。胖胖的女管理员发给我们一人一条旧毛毯,浆洗过的但同样很陈旧的床单和被罩。她告诉我们,做饭可以到公共厨房,在走廊里。但是我们听说很少有人在那里做饭,俄罗斯学生也好,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好,大家几乎都在自己房里用电炉做,尽管那是违反校规的。
已是9月的最后一天。我收拾好东西,吃过简单的晚饭——黄油涂在面包上,一杯牛奶,独自站在窗前向外张望。天已经全黑了,远处街灯闪烁。我,现在在莫斯科的一所大学宿舍里,周围寂静无声,外面是莫斯科南郊的深秋之夜。街上几乎没有行人,只偶尔有汽车疾驶而过。屈指算来,到莫斯科有一个月了,可这个国家在我眼中却变得更加模糊,像远处昏暗的街灯。街灯那面,有几栋居民楼,亮起了点点灯火,我望着那栋楼,真想知道苏联人在里面怎样生活,他们如何看待苏联的改革,他们对中国又了解什么。回想这一个月,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面孔,加上语言不通,看不懂报纸,听不懂广播,我们似乎与世隔绝了。国内明天就是国庆节,这个时候的北京一定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而我们此刻却远在异国他乡。想到这里,一丝孤独和寂寞涌上心头。
不想在这时却有人敲响了我们的房门。是谁呢?我们刚刚搬来,不认识一个人啊。开了门,原来是两个年轻的大学生,他们也住在这栋楼里。其中一个是帮我们搬过家的亚美尼亚人萨沙,另一个是他的同学阿布。他们带来了蛋糕和鲜花,祝我们节日快乐。我和同屋的同事又惊喜又感动,我们真没有想到,刚到学校第一天,竟有人记得我们的国庆节并来祝贺。请他们进屋坐下,谈话中得知,阿布的爷爷是中国人,我们更高兴了,这里居然有我们的老乡。
|
|
|
购买该商品的会员还购买过以下商品 |
|
|
|
|
相似商品 |
|
|
|